德藝術家 拍出舊糖廠隱藏之美
2015-10-30 07:35:04 聯合報 記者吳淑玲/台南報導
德國藝術家巴爾卡札擅長重複曝光技巧,他受邀駐村十鼓文創園區1個月,昨天發表「遺棄未被遺忘」作品展,以肖像與廠房疊影吸引遊客走近欣賞細節之美。 記者吳淑玲/攝影
分享德國藝術家巴爾卡札用鏡頭拍下百年車路墘糖廠(舊仁德糖廠)之美,他擅長「雙重曝光」及「數位變形」技巧,鏡頭像是穿牆看到了眼睛以為已經消失的美景;作品「遺棄但未被遺忘」選在「切蔗機輸送帶」展出,更顯「工業風」。
巴爾卡札曾拍攝過多處工業遺址,第一次受邀來台,也是拍糖廠遺址。他常在遊客離開後,靜靜地探索糖廠的每個空間,感動於這座糖廠遺址早年人和人之間緊密連結的情感;多幅作品是以肖像與廠房背景的結合,吸引遊客走近欣賞每個細節。
十鼓團長謝十說,邀請巴爾卡札在於他不只是攝影師,更能充分認識一個地方過去的歷史文化,再用作品表現出來,希望他能挖掘出糖廠角落裡隱藏不為人知的美;糖廠雖停工了,但故事還在延續中,「遺棄但未被遺忘」攝影展,就是透過攝影師的觀察,傳達百年糖廠背後被守護的精神。
發展會及攝影展選在「切蔗機輸送帶」,謝十說,這裡是將甘蔗送往製糖工廠的起點,以前是最危險的、人最不可能進來的地方,現在走進裡面看展覽,有如「時光藝廊」的感覺,巴爾卡札第一眼就愛上這裡了。
日本建築大師 讓茶與人對話
2015-10-30 07:35:13 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2015台灣設計展下月宜蘭登場,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選用檜木,設計名為「美檜亭」的茶室,在檜木、茶香中開啟茶與人的對話。
「2015台灣設計展」於11月21日到12月6日在五結鄉中興文創園區舉行,為期16天,國際名家與作品大集合;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將策畫「藤森照信之茶空間設計與展覽」。
台灣設計展下月宜蘭揭幕,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右)用檜木打造人與茶對話的空間。 記者羅建旺/攝影
分享
藤森照信自東京大學退休後,轉任日本工學院大學建築系教授,受邀來台創作羅東文化工場的「老懂軒」,以太平山的檜木為發想與選材,創作「美檜亭」參加設計展;兩者都是茶飲空間,「美檜亭」還在打造,可容納10人,將成為中興文化園區設計展的地景藝術,展後,移置羅東文化工場,與「老懂軒」相輝映。
與藤森照信同校的建築系教授鈴木敏彥是家具設計師,將以茶文化為主題,以竹設計作品,結合台灣材料、工法、工匠展覽。
藤森照信昨天說明美檜亭的設計與工法。縣文化局長林秋芳說,透過展覽,促成宜蘭與日本交流茶文化,將邀茶人在美檜亭辦茶席,深化宜蘭茶產業的在地認同。
文化局指出,藤森照信與鈴木敏彥的茶空間設計及展覽期間,每周三到周日,都邀茶道及茶藝師辦茶席,民眾可上文化局官網預約或現場報名。
12條溪的身世 新店文史館揭秘
2015-10-30 07:35:11 聯合報 記者王長鼎/新店報導
新店溪是大台北地區重要水源,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志工,歷經一整年踏查尋訪,記錄新店區12條溪流的人文生態,即日起至11月底在文史館舉辦「細水長流」主題特展,同時設計「溪水的身世解謎」展區,讓民眾認識家鄉的河川故事。
新店文史館舉辦「細水長流」年度主題特展,讓民眾認識家鄉的河川故事,同時關心水資源。 記者王長鼎/攝影
分享
新北市圖新店分館主任曾治源表示,最近兩次颱風造成大台北地區停水、濁水的現象,南勢溪也因風災致地景、地貌改變,影響地方發展;為讓民眾親近新店溪流的文史生態,舉辦特展。
他說,新店區域內包括新店溪、景美溪、南勢溪、北勢溪、五重溪、青潭溪、磺窟溪、平廣溪、楣子寮溪、小坑溪、赤皮湖溪及又名「桐溪」的小粗坑溪共有12條溪流,在200年來的開發進程中,提供航運、取水、灌溉、發電、飲水、遊憩等功能。
配合主題特展,文史館別出心裁設計「溪水的身世解謎」展區,透過有趣的大富翁闖關遊戲,讓大小朋友可以更貼近、認識自己生活的土地,闖關成功還可獲得限量神秘小禮物。電洽:(02)29115534,網址:http://www.library.ntpc.gov.tw/MainPortal/。
東門城牆有多長? 學童用身體量
2015-10-30 07:35:09 聯合報 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新竹州廳任一扇木窗,為什麼不管推高或低,總不會滑下來?東門城牆的城圍,可以用人體直接來測量嗎?不同於一般古蹟導覽,大學生組成的新竹「見域工作室」規畫系列有趣、互動的城市導覽,讓小朋友「認識新竹變簡單」。
見域工作室舉辦「探尋文化資產之美」活動 ,安排學童用身體測量東門城的周圍。 記者李青霖/攝影
分享
見域工作室10月舉辦30梯次的「探尋文化資產之美」導覽,邀請偏遠地區國小中、高年級生走進市區,探索古城之美;見域共同創辦人吳君薇說,全程幾乎步行,代替遊覽車,學童可透過身體,感受城市的歷史脈絡、了解文化資產的身世。
新竹是北台灣第一個建城古都,市中心有許多古蹟或歷史建築,包括:清代廟宇、日式木構房屋,很有看頭。
見域工作室認為,文資教育得從小做起,歷史建築常隱身城市角落,她跟夥伴們規畫體驗活動,有別於一般古蹟導覽著重介紹建築年代、細節,見域設計教案寓教於樂,讓孩子以親身感受走進歷史,不再走馬看花。
昨天,學生們到新竹州廳,探索木窗為什麼不會滑下來?原來,古老木窗不用支撐就不會滑下來的原因,是窗邊有個「重力錘」系統,藉物理原理可自動平衡力量,讓窗子不滑落;走到東門城,小朋友手拉手,用身體測量城區胸圍,「這些都不是死背書學得到的」。
吳君薇說,這次導覽總共設計三條路線,以城隍廟為中心,步行舊城區,每個點搭配互動教案,讓學童能更多元的認識在地歷史。
包袱巾 打著「男人結」 包著不捨
2015-10-30 07:35:08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宜蘭報導
早期漁民討海,家人以簡單的包袱巾打包行李,裝滿關愛與祝福,宜蘭縣民間團體有感於傳統包袱巾的習俗消失,今年設計出全新「討海人包袱巾」,除喚回漁村共同的討海記憶,也發展出頭巾、領巾等新用途,為傳統包袱巾找到新出路。
海上男兒 兩位老船長洪武軍(左)及江錫鈴(右)背起包袱巾,腦海中湧現年輕時期的討海記憶。 記者吳佩旻/攝影
分享
宜蘭縣南方澳是討海人的故鄉,早年漁民出海,短則1天、長則數月,需攜帶換洗衣褲或隨身物品,因物資缺乏、生活困苦,多數只能用包袱巾打包行李。
簡單的一塊布,裝著換洗衣褲、也承載家人濃厚的愛與祝福。隨著時代轉換,傳統討海習俗不復存在,宜蘭縣非營利組織聯盟與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設計多功能的「討海人包袱巾」,兩名年逾7旬的老船長現身訴說包袱巾的由來與感人故事。
「包袱仔款款,來去行船、出港討海啊!」包袱巾是討海人的行李箱,也是家人表達愛意的出口,老船長洪武軍與江錫鈴拿出珍藏逾50年的骨董包袱巾,小心攤平後將衣物放在正中間,重覆拉起對角打結,將手臂穿入縫隙,揹在肩上就成了最簡便的行李。
包袱布沿用船帆掛的魚旗布而來,早期新船下水,船長的朋友贈送印上船號的魚旗布讓船長掛上船帆祝賀,數量越多越風光。出海後,魚旗布便作為包覆行李使用。包袱布的由來,可追溯至日本室町時代,當時官員們用這塊布將入浴脫下的衣物包好,梳洗打扮時再攤開,也稱為「風呂敷」。
「這是討海人的制服」82歲的江錫鈴說,包袱布就像制服,揹在身上有一種討海人的認同感;對討海人的家人來說,一看見包袱巾就知道爸爸或丈夫即將出港,心中充滿離別的不捨。
包袱巾早期由棉布以糯米及天然染料費工製成,歷經多年不褪色;打結的技巧也有學問,討海人專門打的「男人結」,即俗稱的死結,顯示討海人漂泊不羈的豪放性格。
新推出的「討海人包袱巾」由李浩倫設計,以象徵大海的深藍色為主調,四角綴飾的白色螺旋線條代表海浪,中間圓圈是魚眼,可作為頭巾、領巾,即日起在蘭陽博物館販售,尼龍款100元,棉布款150元。
來逛農改場 聽青年談種菜心得
2015-10-30 07:35:06 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大村報導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今、明2天開放,將有農業經營達人及模範農民、青年農民到場分享農業栽培技巧與成果。場長林學詩表示,現在農民的平均年齡62歲,很需要青年農民的投入,為農業注入活力,歡迎民眾這2天到農改場參觀,更深一層認識台灣農業。
林有信放棄百萬年薪回鄉種菜,卻從農作中體會更多生活樂趣。 記者凌筠婷/攝影
分享
31歲詹雅婷生在農家,大學畢業後帶著弟妹回鄉幫助父母,全家4個小孩都是青年農民,30公頃農地種了各類蔬菜,至今務農7年。她認為新時代的農民必須更專業,不但改以有機種植,並申請產銷履歷,推廣安全農業。她說,提供安全的蔬菜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是農民最有價值的地方。
33歲蔡宜修務農10年,今年首次挑戰種植台中農改場博士蕭政宏研發的台中1號與台中2號高麗菜,號稱「夏天的初秋」,多次調整農藥使用,以良好的排水和防風網,順利度過今年的強颱侵襲,收穫頗豐。
40歲林有信為了年邁母親,放棄百萬年薪回鄉務農,種植的小黃瓜具備吉園圃及產銷履歷雙重認證。他說,剛開始務農覺得很苦、很想放棄,但慢慢抓到技巧,穩定收入,也找回生活樂趣。
公告版位
- Oct 30 Fri 2015 18:26
台灣百寶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