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火力全開」的環保政治學
火力全開」的環保政治學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0-13 02:35聯合報 林登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這次在大潭藻礁設第三天然氣接受站事件,可說是環保政治學的典範案例,它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政治人物是為政治而環保。
在事件中,主張為藻礁留下生機的生態學者,大多數也是支持反核的,當「我是人我反核」運動展開時,那時的在野黨也就是現在執政黨,大聲疾呼廢核,廢核也成了當今執政黨成功執政的助力。
廢核的終極目的,是要讓台灣成為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美麗寶島。為留下珍貴自然資源,應想方設法尋找替代地點,如果找不到適當的,讓非核家園晚幾年達成,相信多數環保人士不會反對。
然而當廢核成了政治承諾,對政治人物而言,政治承諾價值高於環保價值。我們當然希望政治人物守承諾,但是更重要的是承諾的目的—讓台灣成為一塊樂土,而不是承諾的表象。只要讓環保人士與百姓看到政府確實極積投入綠能的研發與建設,不得已讓核能電廠延緩幾年除役,來自民間的反彈不會太大,而反對黨如果反應過激也只會激起更多反感。
因此,當執政黨為了政治承諾「火力全開」的發電,昔日大力批判譏笑講出白海豚會轉灣的政黨,提出藻礁的移地保育,不在乎棲地破碎化對生物的衝擊,打算枉顧千年藻礁生機恣意而為,就是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原來的一切都只是為政治而環保,但我們多麼希望這不是事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