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借鑑/李嘉圖:土地收入加重稅金

【聯合報╱綜合報導】
2014.10.13 03:28 am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發生的經濟與社會巨變,確實令人感到不安,甚至精神受創。當時多數觀察家都和馬爾薩斯與楊格一樣,對於財富分配和社會結構的長期演變,抱持相對悲觀甚至絕望的態度。李嘉圖(David Ricardo)和馬克思尤其如此。

李嘉圖 稀少性原則論地價

李嘉圖在一八一七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他所關注的主要是土地價格與土地租金的長期演變。

李嘉圖對以下邏輯悖論尤其感興趣:一旦人口及產出持續成長,那麼相較於其他商品,土地就會變得愈來愈稀少。此時土地價格和付給地主的租金應會持續攀升。長此以往,地主的收入在國民所得當中占據的份額將會愈來愈高,而其餘人口的收入所占的份額則愈來愈低,從而破壞社會平衡。

李嘉圖認為邏輯上與政治上唯一可行做法,就是針對土地租金收入課徵逐步加重的稅金。

李嘉圖關於土地價格的直覺看法,仍舊相當有價值:他的論點所依據的「稀少性原則」,可導致某些商品價格連續數十年維持在極高檔。這樣的現象已足以動搖整個社會。價格體系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協調著數百萬人的行動,在全球化經濟中,甚至是數十億人的行動。

問題在於,價格體系沒有任何限度,也不具備任何道德觀念。要分析廿一世紀的全球財富分配,若是忽略「稀少性原則」的重要性不啻是一大謬誤。

馬克思於一八六七年出版《資本論》第一卷,距離李嘉圖出版《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時間正好半個世紀,兩人所面對的經濟與社會現實也已經有了深刻變化。馬克思關注的議題不再是農業能否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或者土地價格是否會一飛沖天,而是如何理解正蓬勃發展的工業資本主義的動態。

當時,最顯著的現象便是工業無產階級的窮困。儘管經濟不斷成長,或者說正因為經濟不斷成長,以及農村人口大量外移(原因是人口持續增加與農業生產率提高),使得愈來愈多工人擠在都會貧民窟之中,過著工作時間冗長,薪資卻低廉的生活。

孤雛淚 翔實描繪都會貧窮

新的都會貧窮開始出現,相較於舊制度時代的農村貧窮,它更為明顯、更令人震撼,也更加嚴厲。《孤雛淚》和《悲慘世界》等小說並非出自作家的想像。

資料顯示,一次世界大戰前財富不均狀況,未有任何結構性縮減。在一八七○至一九一四年間,頂多說是穩定維持在財富極度不均的狀況,就某些層面來說,我們甚至看到永無止盡的分配不均漩渦形成,使得財富愈來愈集中。

馬克思以李嘉圖的模型為基礎,根據他的「資本價格」和「稀少性原則」針對資本的動態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其中,資本主要是工業資本(機具、設備等),而非土地資本,故而有無限累積的可能。事實上,馬克思的主要結論可稱為「資本無限累積原則」,亦即資本注定無限制累積和集中的趨勢。

馬克思 提出資本無限累積

就跟前面提到的幾位一樣,馬克思也完全忽略了技術持續創新以及生產力不斷提升的可能性,而這兩者正是某種程度上可以平衡私人資本無止盡累積和集中的因素。

此外,馬克思也從未探討在資本私有權被完全廢除的社會之中,應當有什麼樣的政治和經濟結構。那些廢除私有制的國家所進行的悲慘極權試驗,適可證明這是多麼複雜的議題。

馬克思闡述的「資本無限累積原則」具有非常關鍵的洞見,對了解分析十九世紀與廿一世紀同樣重要,在某方面也較李嘉圖的「稀少性原則」更令人擔憂。一旦人口及生產力成長率相對低落,過去累積的財富的重要便相對提高,甚至可能過高,達到動搖社會基礎的地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