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禪遇上「大佛普拉斯」 你信誰?
2017-10-13 02:22聯合報 莊貿捷/碩士生(台北市)
《大佛普拉斯》成為今年金馬獎十項入圍大贏家。黑白劇照裡豔紅的燭火,沉默的信仰裡,有翻騰的生命。導演黃信堯前些年以《大佛普拉斯》的前身《大佛》,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短片。黃導的鏡頭,聚焦在小人物的喜怒間,其作品擅長以戲謔口吻,道出青春與夢想的鴻溝,失落時卻以幽默的敘事,凸顯人生的荒謬。
此片被網友戲稱神片,上月推出由導演詼諧旁白的預告片,就吊足觀眾胃口。在台灣上映前,已勇奪多倫多影展亞洲影評人聯盟獎,即使全片是以台語發音,顯然也無礙於評審青睞。台灣電影鮮少有,黑色幽默電影風格的電影。藉著強烈的敘事風格,打破語言隔閡與東西文化疆界,實踐了導演想讓所有觀眾看得「一清二白」,寫實白話的電影理念。

其實黃導過去曾投入多項社會運動,拍攝「大佛普拉斯」是想將小人物對台灣社會現況,不滿的想法表達出來。片中提到的種種現象,例如官商勾結、不信任警察等等,都是台灣社會層層疊疊後的結果。又碰巧在「妙禪師傅事件」沸沸揚揚後,該片隨即宣傳上映,讓人對於信仰又再度重新審視。主要的角色正是一尊正在製作中人造的、具象的佛。電影中這個「佛」象徵的台灣百姓信仰救贖的出口,但在具象的佛前,許多瑕疵或不合人性的地方,都在鏡頭下赤裸裸的呈現,矛盾卻真實。

信仰是指對一個人、事物、神、宗教的教導;或者是對自身的能力,抱有信心和信任。信仰會在無意間體現人生細微之處。往往被認為是受父母、社會傳統所影響。真正的信仰,應該是需透過個人的經歷和對靈性的追尋。從黃信堯的作品中,用小人物的身形,剪影出生命最有稜有角的社會。雖藉信仰為名,但大佛卻沒替任何信眾提出解答。

如葉啟田所唱「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時起時落」,往往在低潮處,心中千結難以自拔,萬路貌似可行,到底卻又不通。當觀眾對著《大佛普拉斯》審視時,燃在心中的蠟炬,究竟信的是誰?當大家指責妙禪信徒,盲目追逐吹捧時,誰又在電影中看見小人物,在社會底層攀爬的無奈與徬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