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竹牙刷 把刷牙變文藝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
2015-11-23 08:26 聯合報 記者賴香珊/竹山報導

image

元泰竹藝社鎖定牙刷市場推出「天然」、「品質」和「創意」取勝的竹牙刷。 記者賴香珊/攝影
分享南投縣竹山鎮過去以產竹製竹聞名,隨著產業型態改變而沒落,但鎮內仍有工廠無法放棄對竹的情感,透過轉型將傳統竹產業結合小農和文創等元素,創新開發出「竹牙刷」,希望能讓「竹子重新進入生活」。
元泰竹藝社「竹二代」林家宏說,最常見且被廣泛使用的竹製品,大概只剩竹筷,為加強鏈結竹與日常用品,讓彼此關係更緊密,傳達「竹」進生活的理念,評估發現牙刷市場大,因此嘗試研發且結合文創,創造新的可能性。

台灣早期生活用品過半以竹材製作,產竹大鎮「竹山」因此繁榮,甚至有「前山第一城」稱號,但因塑膠產業興起,加上中國、東南亞等進口廉價竹製品傾銷,台灣竹業走下坡,鎮內竹工廠紛倒閉,目前僅存不到50間家庭企業堅持在地生產。

image
元泰竹藝社在牙刷握柄上烙印文字語句,增添文創趣味性。 記者賴香珊/攝影
分享
其中,元泰竹藝社與鎮內家庭式企業無異,廠內不到10人,用「品質」和「創意」開拓市場,林家宏積極尋求轉型,開創自有編織工具品牌,更同步評估能讓竹子重回主流市場的發展方向。

「牙刷天天用,且要定期更換。」林家宏說,鎖定方向卻發現國內無竹牙刷產業,沒專業產線,便與刷柄和植毛廠家溝通研發,耗費逾4個月開發專用機具,還在竹柄烙印「刷牙是件很搖滾的事」、「每天都被夢想叫醒」等語句,增添文創趣味性。

林家宏也提到,牙刷須入口因此選材製作須嚴謹,除將當地3年生孟宗竹材高溫殺菌,更使用彰化小農有機產製的食用級蜂蠟和亞麻仁籽油,幫竹刷柄上保養塗層再烘烤,每個環節都用心,增加竹產業競爭力,創新翻轉竹山。

抓時機創新 傳產不落寞


南投縣內多數工廠屬中小企業體,資金有限,每當遭遇產業外移、競爭或轉型等關卡,往往只能接受倒閉或停業的命運。其實生存的密碼就是適應與改變。

經營事業守成不易,想不被市場淘汰,就必須抓準時機,以竹山鎮日益沒落的竹產業為例,知名竹藝師邱錦緞將竹編技藝和竹材結合藝品傢俱,在國內各地開課,廣收國內外學生,教學也是一種創新運動,能吸納更多力量。元泰竹藝社則以「每家戶都有竹筷」為發想,發掘可創新的領域,鎖定每年可消耗上億支的牙刷市場,推出很潮的竹牙刷,還增添文創價值。

透過包裝、文創、客製化或觀光DIY模式進行多元行銷,甚至異業結盟合作,才有機會翻轉市場,讓傳統產業重現生機。

此外,轉型成觀光工廠也能讓傳統產業延續經營,像是南投縣竹山鎮藏傘閣、光遠燈籠等,販售台灣產製傘具和燈具,也展示製作流程,融合教育、說故事、體驗等巧思,賣的是感動與認同,民眾被說服了,自然會掏錢消費。

12劍獅捏陶門牌 安平才看得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
2015-11-23 08:26 聯合報 記者黃宣翰/台南報導

image
安平陶坊負責人宋健誠,製作精緻獨特劍獅門牌分送效忠街坊。 記者黃宣翰/攝影
分享
安平陶坊負責人宋健誠在安平創業9年,為感謝街坊鄰居,邀住戶捏陶做劍獅門牌,在效忠街文創聚落共安裝12個門牌,門牌上方有牆門特色造型,圖案及文字均為手工刻製,獨一無二,吸引許多遊客注目。

宋健誠說,劍獅門牌上方有安平牆門造型特色,門在厚重的磚砌結構上,運用少許層層出挑以及緩的挑薝曲線,顯得較活潑靈活,開口比例與門寬都有文公尺限制,趨吉避凶的原則,劍獅門牌較戶政單位發給的制式門牌,有不同變化。

劍師門牌完成所需時間約3至4周,門牌的尺寸、字體顏色可依個人喜好改變,門牌可以用水泥施工貼於外牆或於訂製時預先鑽孔,以吊掛方式處理,每個圖案及文字均為手工刻製,相當特別。第一期共安裝12個劍獅門牌,還將有第二期劍師門牌。

親子一起做 阿美族風簫飛上天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
2015-11-23 08:26 聯合報 記者謝龍田/光復報導

image

找回童年記憶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昨天舉辦首屆風箏節活動,小朋友歡喜放風箏。 圖/志工隊提供
分享「飛,飛,飛上天了!」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昨天舉辦首屆風箏節活動,大批親子同樂,製作風箏及放風箏,溫情洋溢。
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志工隊、大富社區發展協會等團體的志工與阿美族風箏老師傅,在園區教導民眾製作阿美族特有的風箏。這種風箏升空後會「叫」,又稱「風簫」。

不但小朋友興高采烈地學製風箏,大人們也「問東問西」,要了解阿美族風箏有何不同。

「有30年沒放風箏了。」台北來的工程師吳依柔說,參加這項活動找到快樂,也找回童年的美麗記憶。志工隊長張國政表示,平地森林的環境優雅,生態豐富,親子到場製作風箏及放風箏,可以增進親子情及體驗阿美族風箏,別具意義。

環頸雉協會表示,平地森林園區已成為花蓮縱谷的亮點,值得親近,未來風箏節將發展成為每年例行的活動,讓更多國內外遊客到園區體驗生態及放風箏。


經理人遇上老畫家 重明里「畫」家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
2015-11-23 08:26 聯合報 記者林昭彰

image
重明里長蔡淑玲(右)意外發現八旬繪畫家黃金營就住在里內,促成他協助把巷弄 面變成田園好風光。 記者林昭彰/攝影
分享三重區重明里長蔡淑玲是先後在美國商銀、日盛銀行擔任財務部、國外部經理長達20年退休的專業經理人,選上里長後一心提升鄰里文化與環境水平,恰巧某日里辦公處出現1名八旬老翁來泡茶,她驚覺對方竟是小有名氣的畫家黃金營,因為理念相同,促成巷弄牆面增添許多美景。
蔡淑玲說,重明里周邊舊稱菜寮,過去是充滿沼澤、相對落後的邊陲地帶,現在則因新莊線、機場線雙捷運設站,搖身變為三重區的門面,且鄰近大台北都會公園,理應好好改造環境、提升居民觀念,很感謝老畫家來相助。

黃金營出身桃園中壢農村,家裡有9甲農田,因此從小務農至40歲才改行,先到華航公司煮員工伙食,後來做裝潢木工直到60歲退休,始終難忘兒時田園風光,決定提起畫筆。

他70歲才學畫,專研水墨工筆,作品多半是深藏記憶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或老屋、大樹、禽畜等農村景象,迄今完成超過200幅,2007年起先後在國內外參展參賽,備受肯定。

恰巧某日在里辦公處遇見里長,一拍即合,今年6月起,黃金營開始把巷弄牆面當畫布,天天頭戴斗笠頂著豔陽創作,甚至靈感一來欲罷不能忙到深夜也不覺累,就想一鼓作氣畫完、畫好,於是約2個月就把三、四十個原本單調灰白的牆面畫成田園好風光。

其中有條長巷被他畫滿10幾種動物,甚至還有恐龍,格外受到小孩歡迎,有阿嬤開心說不用去動物園,天天帶孫在里內就能認識動物,是知識和美學的雙重饗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