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木為紙 刀為筆 李錫福刻出精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31 00:00聯合報 記者蔡家蓁/金門縣報導

98
看起來非常洋派的李錫福,是傳統金門匾額工藝的傳承者,在兩岸小有名氣。圖/魯班工坊提供
留著一頭長髮,外型帥氣洋派的李錫福像留洋藝術家,其實他是金門傳統木作製匾達人。面對產業沒落,他轉型木雕書法,雖然毛筆字寫的不好,但刻了一手好字,「以木為紙、以刀為筆」,將知名書法家文字刻在木頭上,創作木工藝術品。
李錫福說,他不是讀書的料,國二就輟學,跟著人稱「換生師」的父親學習木作,成為「關門弟子」,今年雖然才五十三歲,但已從事木工近四十年。

●老花、失聰 手指傷痕累累
當木工學徒頗多心酸,還要付出健康代價。李錫福說,因為長期處於使用電鋸的吵雜環境,左耳已幾乎聽不到聲音,還有嚴重老花眼。雙手十隻手指,不是少了一節,就是掉了一塊肉,只剩二隻是完整的;但縱使傷痕累累,為了鍾愛的木作,心中無悔。

李錫福說,早期金門人生活困苦,直到民國六十五年左右開始發展,木作眠床、化妝台、洗臉架、長案桌、佛龕需求大增,加上特殊的匾額文化,帶動木工商機。

●手工製匾 十八道工序
李錫福說,手工製匾要經雕刻、上漆和貼金箔等十八道工序,步驟繁複,經常是全家總動員幫忙製作。匾額製作費用從近萬到數萬元不等,差別就在樣式與工序差異。

因為傳統木作生意大減,李錫福前年嘗試「木雕書法」,將李轂摩、李奇茂、鄭善禧等知名書法家所寫的文字刻在木頭上,闖出另一片天。為了維持作品水準,他會先研究、揣摩書法一周,觀察出作者運筆精髓才開始雕刻。

書法家﹒金門﹒藝術家
填《NBA Taiwan》問卷抽NBA健身包!

小三通後 金門木作由盛轉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31 00:00聯合報 記者蔡家蓁/金門縣報導


金門宗祠有獨特的晉匾文化,島上匾額數量相當多,有些大的宗祠甚至就高達五、六十方匾額,木工、木雕產業興盛。但在「小三通」開始後,有些金門人考量價格,改到廈門、泉州找木工師傅,金門「作木的」生意大幅下滑,由盛轉衰。

金門寺廟和宗祠多匾額高懸,寺廟匾額宣揚神威、神功與神蹟,宗祠匾額則是宗親豐功偉業或各界祝賀。金門老一輩居民也會鼓勵孩童好好讀書,因為將來取得博士學位或是做大官、升將軍,就可以到宗祠獻匾;其中官員、將軍多在快卸任時晉匾,以免就此「打住」,無法再升官。

金門的匾額每塊大小、顏色、花色都有規矩,以木製為主,長方形居多,字體多採陽刻楷書。如為直書,稱為「額」;如為橫書,稱為「匾」,一般泛稱「匾額」。

文史工作者楊天厚研究金門晉匾文化分「立匾」跟「獻匾」和「賀匾」。立匾掛於正殿,文官在左,武官在右;獻匾掛於前廳,賀匾掛於東、西廳或廂房。取得立匾資格為擔任縣長、立委、監委、將官,或在學術界有成就,如中研院士、大學教授或獲得學術大獎

在民國七十年代,金門人經濟條件好轉,開始宗族修建傳統宗祠、家廟,或是雕刻神主牌,加上晉匾需求,全盛時期島上有近卅家木工、木雕業,從業人員的薪水比公務員還好。

由於傳統木構建築容易長白蟻,許多廟宇、宗祠改水泥灌漿,木工產業走下坡。民國八十九年小三通後,很多金門人需要木工,會轉向廈、泉找老師傅製作,減少開銷,金門木工生意大受影響,現在只剩七、八家。

金門﹒小三通﹒文史工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