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清志/京都少年1937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9 00:52聯合報 李清志
京都同志社大學的今出川校區禮拜堂。 圖/取自維基百科
京都同志社大學的今出川校區禮拜堂。 圖/取自維基百科
我最近一直閉關努力寫作,其實是在寫一本關於京都的書。寫京都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京都是我記憶中非常糾結複雜的一座城市,要書寫京都,我必須先解開家族記憶中許多未知的疑團,這也是為什麼我至今才開始著手寫一本關於京都的專書。
我的父親在一九三七年前往京都念書,他的記憶地圖對我而言是陌生的,也是我很難瞭解的。半個世紀之後,我才開始前往京都旅行,開始有了我自己的京都記憶地圖。一直到二○○○年,我和父親一起前往京都,他的京都記憶地圖才開始與我的京都記憶地圖重疊在一起,有了相同的交集部分。
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那年我的父親十四歲,剛念完二年台南的長榮中學,便和同窗兩人一起前往京都同志社附屬中學就讀。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雖然在古都台南待過,但是面對這樣一座輝煌的文化城市,心中會有多大的震撼?我常常在思考這樣的情境,因為我第一次前往京都的年紀已經接近卅,而且也已經在世界各地奔走過,對於京都的城市印象,雖然有文化歷史上的崇拜,但是終究談不上強烈的心靈震撼。
十四歲的少年,第一次來到千年文化古城京都,內心的波動是可以想見的,這有如是鄉下小孩第一次到紐約曼哈頓,看見大規模的城市建築規劃,摩天大樓的林立,內心的驚奇與興奮;雖然京都並沒有摩天大樓,沒有科幻小說裏穿梭天際的交通工具,但是京都卻有著當年最典雅的文化風情,融合著先進的西洋建築,以及日本當年也是十分先進的發電、電車系統等設備,這樣一座兼具中西文化歷史科技的城市,根本是當年台灣所有城市所望塵莫及的。
同志社大學附屬中學的校園也是另一個令少年興奮的地方!整座學校基本上就像是歐美的大學校園,到處都是精緻典雅的紅磚造古典建築,有塔樓、教堂、行政中心,所有建築就像是劍橋大學或牛津大學的歌德式校舍,充滿了西方的異國色彩;好像說去日本古都念書,卻進入了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一般。
關於台灣少年的京都生活,我其實知道的不多,有些我只能拼揍、只能臆測,我一直想知道許多小事情,比如說父親是否有去過京都大學前的進進堂?他有沒有在秋冬之際,漫步在京都大學農學院的銀杏大道中?我常去那些他可能去過的地方漫步,然後感受一下父親少年時的心情,他會來這裡嗎?他到這裡會是什麼心情?他在京都的少年時光是否會孤單寂寞?是否會想念高雄的陽光與熱浪?
父親生前很少跟我談論他的過去,特別是少年時的京都生活,事實上,他就是一位內向、嚴肅、拘謹的老派父親,他不會滔滔不絕地談論他自己,我們晚輩也從來不敢過問他這些記憶中的種種,所以這一位一九三七年到京都的台灣少年,對我而言,是神秘又陌生的,就像京都這座城市,對我來說,也一直是充滿神秘感的!
每次到京都旅行,我的內心依然存在著某種疑惑與焦慮,總覺得有記憶中有些什麼事,必須去探索、尋找。書寫這本關於京都的書,從某個角度而言,是逼自己沒有辦法逃避,去面對記憶中的京都謎團,然後平靜地去解開它、梳理它,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私心目的。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京都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9 00:52聯合報 李清志
京都同志社大學的今出川校區禮拜堂。 圖/取自維基百科
京都同志社大學的今出川校區禮拜堂。 圖/取自維基百科
我最近一直閉關努力寫作,其實是在寫一本關於京都的書。寫京都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京都是我記憶中非常糾結複雜的一座城市,要書寫京都,我必須先解開家族記憶中許多未知的疑團,這也是為什麼我至今才開始著手寫一本關於京都的專書。
我的父親在一九三七年前往京都念書,他的記憶地圖對我而言是陌生的,也是我很難瞭解的。半個世紀之後,我才開始前往京都旅行,開始有了我自己的京都記憶地圖。一直到二○○○年,我和父親一起前往京都,他的京都記憶地圖才開始與我的京都記憶地圖重疊在一起,有了相同的交集部分。
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那年我的父親十四歲,剛念完二年台南的長榮中學,便和同窗兩人一起前往京都同志社附屬中學就讀。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雖然在古都台南待過,但是面對這樣一座輝煌的文化城市,心中會有多大的震撼?我常常在思考這樣的情境,因為我第一次前往京都的年紀已經接近卅,而且也已經在世界各地奔走過,對於京都的城市印象,雖然有文化歷史上的崇拜,但是終究談不上強烈的心靈震撼。
十四歲的少年,第一次來到千年文化古城京都,內心的波動是可以想見的,這有如是鄉下小孩第一次到紐約曼哈頓,看見大規模的城市建築規劃,摩天大樓的林立,內心的驚奇與興奮;雖然京都並沒有摩天大樓,沒有科幻小說裏穿梭天際的交通工具,但是京都卻有著當年最典雅的文化風情,融合著先進的西洋建築,以及日本當年也是十分先進的發電、電車系統等設備,這樣一座兼具中西文化歷史科技的城市,根本是當年台灣所有城市所望塵莫及的。
同志社大學附屬中學的校園也是另一個令少年興奮的地方!整座學校基本上就像是歐美的大學校園,到處都是精緻典雅的紅磚造古典建築,有塔樓、教堂、行政中心,所有建築就像是劍橋大學或牛津大學的歌德式校舍,充滿了西方的異國色彩;好像說去日本古都念書,卻進入了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一般。
關於台灣少年的京都生活,我其實知道的不多,有些我只能拼揍、只能臆測,我一直想知道許多小事情,比如說父親是否有去過京都大學前的進進堂?他有沒有在秋冬之際,漫步在京都大學農學院的銀杏大道中?我常去那些他可能去過的地方漫步,然後感受一下父親少年時的心情,他會來這裡嗎?他到這裡會是什麼心情?他在京都的少年時光是否會孤單寂寞?是否會想念高雄的陽光與熱浪?
父親生前很少跟我談論他的過去,特別是少年時的京都生活,事實上,他就是一位內向、嚴肅、拘謹的老派父親,他不會滔滔不絕地談論他自己,我們晚輩也從來不敢過問他這些記憶中的種種,所以這一位一九三七年到京都的台灣少年,對我而言,是神秘又陌生的,就像京都這座城市,對我來說,也一直是充滿神秘感的!
每次到京都旅行,我的內心依然存在著某種疑惑與焦慮,總覺得有記憶中有些什麼事,必須去探索、尋找。書寫這本關於京都的書,從某個角度而言,是逼自己沒有辦法逃避,去面對記憶中的京都謎團,然後平靜地去解開它、梳理它,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私心目的。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京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