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必須重新認識共產黨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30 02:5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中共19大召開前後,包括美國《時代》周刊、法國《世界報》和德國《明鏡》周刊等西方主流媒體,紛紛不約而同地以醒目的中文或漢語拼音推出封面標題,向全球昭示「中國贏了」、「中國、強國崛起」、「醒來的巨人」,如何看待及解讀這一波歐美媒體的「中國現象」?應該是,第一,西方社會的觀點正在出現改變;第二,中國共產黨也正在改變。

天下很多事都會變化,政黨自不例外。現在的國民黨早已不是孫中山總理時對中華民族念茲在茲時的國民黨了,甚至也不是兩蔣時期建設台灣為復興基地時的國民黨了;民進黨何嘗不然,現在的民進黨早已不是當年充滿理想主義的「黨外」,甚至也已去黃信介、費希平等創黨初期的民進黨甚遠了。共產黨亦如是,也在變化。所有的政黨都可能改變,關鍵是怎麼變,變好,還是變壞。

對許多在中國大陸以外的人,包括西方、亞洲以及台灣的人,共產黨之於他們,存在著許多歷史的積澱,尤其是一海之隔、兩岸關係複雜的台灣。就台灣而言,從兩蔣執政時期的反共思想教育,到源自於台灣本土的台獨反共思想,時間長達數十年,可以說已相當固化了。偏巧,中國大陸在新中國1949年建政之後,也有過一段將近30年,政治極權、經濟凋蔽、社會封閉的歲月,這對原本已相當固化的反共意識,無異是加注了更多的能量與正當性,因而對於近40年來,中國共產黨正在出現的影響極為深遠的、甚至顛覆性的改革,失去了必要的敏感與察覺能力,反應相當遲鈍。

中國共產黨誕生於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危難困頓的歲月。自1917年蘇聯10月革命成功,給了陳獨秀、李大釗極大的啟示,乃在1921年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師承蘇聯共產黨,引入了「馬(克斯)列(寧)」,在反帝反殖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也因此進入了高純度的計畫經濟、公有體制及閉關鎖國的誤區,一誤30年。

這條路走到了1978年再也走不下去了,這才有鄧小平換一條路走的「改革開放」。改革就是把計畫經濟改向市場經濟,把公有體制改向民營體制;開放就是結束閉關鎖國,與全球接軌。於是,接下來的30年,生產力獲得爆發式的釋放,年均10%的經濟增長率使中國大陸GDP的全球排名,從1978年的第15位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這個階段,借習近平的話說,中國富起來了。

但在此同時,出現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拉大、腐敗問題嚴重、環境生態惡化,這還是內部形勢;外在環境方面,中國雖強調韜光養晦、和平崛起,但畢竟GDP已成為全球第二,綜合國力也在全面強化,對國際及地區國家自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與壓力,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因此開始面對越來越大來自美、日及周邊國家遏制中國的壓力。此時的共產黨,面對的是內、外兩個大局同時而嚴峻的挑戰,直接面對挑戰的是中共18大後接任總書記的習近平。

2012年底接任中共新領導人的習近平於是分別從內、外兩個方面作出因應:對內,確立了「從集權到反腐到改革到偉大復興」的治國理政路線圖,五年來,決心之強,力度之大,效果之顯,令人印象深刻;對外,則展開了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以「一帶一路」為操作機制的縱橫捭闔大戰略,五年來,這個「中國方案」不但為陷入困惑迷惘的全球指出了新方向,也為中國在國際間樹立了新形象。

綜觀這個快要屆滿百齡的中國共產黨,看來還是富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創新力。它當然會犯錯,一如所有其他的政黨,但它似乎具有相當不一般的糾錯能力,這或許正是海內外看共產黨經常判斷失誤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當代中國共產黨的角色與作為,無非也就是扭轉近代中國的錯誤,找回錯失的機遇,讓中華民族重回世界第一的主旋律罷了。

共產黨﹒國民黨﹒習近平﹒一帶一路﹒台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