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瓦城 再見青春悲歌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 2016-12-18 03:02
聯合報 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聯合報先前報導國內青貧族的現象,以及年輕世代過貧過勞的工作環境,引起社會共鳴,正好趙德胤導演的作品「再見瓦城」上映,看了之後更讓人對青年面臨生活及生存的困境感同身受。
「再見瓦城」獲金馬獎六項提名,雖然後來未得獎,但也是大家相當期待的國片。以影片風格來說,趙德胤全片的寫實風格相當大膽,幾乎將戲劇性降到最低限度,如果不是兩位職業演員柯震東及吳可熙的演出,我們很可能是覺得在觀賞一部紀錄片;為了脫離困境及沒有出口的生命,最後以悲劇收場讓人震撼、讓人心酸。 以兩位演員以往的影片來說,這是對自我演技很大的挑戰,以職業演員扮演素人而且還口操雲南土音,沒有情緒的激動,沒有男女感情的顛簸,沒有華麗及中產階級的衣著,這種演出應該是趙導演刻意尋求的角色突破,連片中許多當地群眾演員,在面對攝影機的自然及非職業性的演出也相當成功。

阿國及蓮青這兩位在異國顛沛流離的年輕人,沒有證件,沒有國籍,每日穿梭在泰國小城尋找打工機會,兩人經常在討論打工薪資問題,為了取得較好工作環境,隨時在變換場地,兩人不知未來在哪裡,連談戀愛都是奢侈的夢想。全片中,兩人幾乎沒有笑容,沒有男女肌膚的接觸,身居陋室,卻有著共同對未來的盼望,也許只是一張工作證或合乎人道的工作環境,也談到去台灣打工的念頭,但是如此渺小的願望也無法實現。

趙德胤的鏡頭冷靜而低調,經常以固定鏡位一鏡到底,讓人物及環境的無奈及無望在影像上傳遞,全片也幾乎沒有配樂,只收錄現場聲音,工廠、公路、熔爐、機車,這些都是紀錄片的表現元素,片中對泰國小鎮的落後場景,也毫不保留呈現在畫面上,讓人感慨社會底層人物生存的悲哀。 雖然「再見瓦城」片中的時空環境,和國內不太相同,在電影世界中,兩位年輕人沒有國,沒有家,沒有未來,連脫貧都是奢望;而在我們的世界中,年輕人雖然對當下環境有困惑,但有媒體的關注,未來在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努力下,應該還是有許多可能性及希望。這是在觀看「再見瓦城」時給我們一些正面思考的方向,相信也是導演以這部低調寫實片,反映社會底層種種問題的用意。
打工﹒紀錄片﹒泰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