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核廠除役 安全嗎?經費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8 02:24 聯合報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副教授(基隆市)



學者認為,按照用電現況,想省下一座核電廠發電量難上加難。圖為已封存的核四。 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經濟部李部長強調「二○二五年就是要廢核」,可預見,接下來台灣要面對的,恐怕不只是沒了核電的缺電和電價問題,還有核電廠除役的挑戰。而台灣既無核電廠除役經驗,也尚無力妥善處置廢料,整體時程必將趨於緊迫,成本也可能隨之提高。
福島核災後,許多國家重審核電計畫,除了德國決定完全廢止核電計畫,其他許多民用核電反應器,也隨著第一代達到役齡,預計全世界未來十年,會有八十座核反應器除役。

核電除役需求快速成長,台灣若能夠趁勢積極整合相關能力,不僅可以順利從核電列車下車,還有機會開創核電除役新產業,奠定日後輸出的基礎。

回到現實情況:台灣不僅核電廠無以立身,持續產生的核廢料也無處可去。不只體積龐大的低階核廢料去處未決,就連核一、二廠的高放射性廢核燃料棒冷卻池也逼近全滿,下一批退出的核燃料棒將無處可放;估計年底前,核電廠將陸續被迫停止運轉,形同提前除役。

接下來更大的問題是,三座核電廠如果陸續除役,留下來三堆超大型核廢料該如何處置?面臨包括國內與國際相關法規、資金、技術挑戰,以及可能是最重要的:大批合格、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需求。

儘管國外不乏除役的核電廠,也未傳出意外狀況,但我們仍不免要問,究竟除役安不安全?是否已具備專家和相關的基礎設施?支應高昂且難以逆料的除役成本的經費在哪?

除役只是核電廠關閉的一部分。首先要將高放射線廢核燃料移除,接著可能要徹底清潔整個設施和場址,包括可能已遭汙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接下來還可能需要拆除建物,包括將靠近反應器核心可能具輻射線的建材,主要為鋼鐵和混凝土等拆下,運送到安全儲存和處置的地點。

核電廠除役的作法,一般有三:立即拆解、延遲拆解及就地埋葬。無論採何種作法,都需對該設施和未來場址的利用方式,作出清楚的決定。

荷蘭的Dodewaard核反應器在一九九七年關閉,卻到二○四七年才進行拆解。好處是電廠具輻射的材料,都大致降到一定程度,可降低材料處置的問題及工作人員的風險;同時,也可望利用這段時間獲得更安全且便宜的技術進展。

延遲拆解的缺點是,電廠內一些像是混凝土和鋼鐵材料,可能進一步受損,增加拆解的困難。甚者,原本熟悉該廠的人員,也可能隨著時日一一離開。

根據過去經驗,倉促作成除役決定,往往核反應器要閒置相當一段時日後,才得以實際進行除役。在此情況下,若非妥善且嚴謹監控,勢必增加輻射汙染環境和危及人群的風險。

台灣追求非核家園目標,無論過程中各項選擇為何,都有賴及早準備一套妥適的法律架構,以清楚分配立法與行政機關等各角色的責任,分頭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