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政治版圖蛻變 看國民黨選戰
2015-10-07 01:39:51 聯合報 謝復生/南卡羅萊納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南卡羅萊納
這次總統、立委選舉,國民黨選情告急,肇因於長期因素,也涉及許多短期因素。長期因素指的是藍綠陣營版圖消長;短期因素則包括民眾對馬英九政府施政的觀感、參選人個人特質與競選策略等。

就長期因素言,自一九八○年代末、九○年代初台灣步上民主化以來,藍綠兩大板塊,雖呈現藍消綠長的長期趨勢,但藍大綠小格局並未有巨大改變。即使在二○○○至二○○八年民進黨執政時期,藍大綠小的態勢,也未有根本變化。

一個明顯指標是立委選舉,從一九八九年以來,藍營(包括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在立委選舉的總得票數雖有起伏,但多能維持在百分之五十上下。民進黨在民主化後相當時間裡,得票數則多在三成左右;直到台聯加入,綠營總得票數方才突破四成。(總統選舉因易受偶發因素影響,難反映常態。立委選舉雖亦有偶發因素,但因席次多,在不同選區,相異的偶發因素或能正負相抵,在統計上較易呈現常態。)

影響藍綠大小最主要的因素,在國家認同問題,這是形塑台灣藍綠陣營的關鍵因素。在西方民主國家,政黨分歧主要受到階級(勞資關係)、宗教、地域(中央地方關係)、城鄉、環保等議題左右。但在台灣,這些差異都不是主要的,真正關鍵的是在國家認同問題上。基本上,支持統一者偏向藍營,支持獨立者偏向綠營,這似乎理所當然。比較有趣的,是支持維持現狀者的態度。從許多民調可以看出,支持現狀者多數傾向藍營,這是藍大綠小的關鍵所在。之所以支持現狀者傾向藍營,主要在現狀(國號、國旗、國歌、憲法等)是國民黨所界定的,這是國民黨(或藍營)的強項。

在台灣民主化之後的多數時間裡,民眾在統獨議題上的分布雖有變化,但對藍綠陣營的支持度,則影響有限。一方面,支持獨立的人數確有增加,但未能有大突破;另一方面,支持統一的人數雖急劇減少,但多轉向維持現狀,多數仍留在藍營。因此,加加減減後,對藍綠政治版圖,相對來講,影響有其局限。但近幾年來,一般民眾(尤其是年輕族群)在統獨議題上的分布,則有明顯變化。從許多民調來看,早些年年輕人在統獨議題上的分布,與整體民眾相較,差異不大;但近幾年則有相當大的歧異,整體而言,年輕人支持獨立的人數明顯上揚,這對藍綠板塊,尤其長期而言,必有顯著的影響。藍消綠長,可以預見,顯示台灣的政治版圖確在蛻變中。

當然,影響選舉的,也涉及許多短期因素。例如,民眾(包括傳統藍營支持者)對國民黨政府施政的不滿,是不爭的事實,這對國民黨的選戰,無論總統或立委層級,都會打得非常辛苦。再者,候選人個人特質與競選策略也會影響選舉結果。基本上,在一對一的選舉中,往中間走是獲勝的不二法則。但這次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的一中同表、終極統一等說法,卻給人有反其道而行的感受。相反的,民進黨蔡英文則穩扎穩打,抓穩維持現狀說,使國民黨在統獨議題上原有優勢盡失。(當然,這次大選還有親民黨的宋楚瑜,但從國民黨角度言,如何擺脫宋楚瑜,進而形成一對一之局,本就應是基本戰略。)

這次選舉本對國民黨不甚有利,在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勝選確實不易。值得關注的是,民眾在統獨議題態度上的變化,所顯示的不僅是一次選舉的成敗,也預示了未來數年台灣政治版圖的蛻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