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攻威脅/過度驚慌 就中了IS陷阱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6 01:42 聯合報 汪毓瑋/中華國土安全研究協會理事長
日前美國歐巴馬總統在東協會議上點名,台灣是美國反「伊斯蘭國」聯盟之一。接著,我外交部聲明,只是參與人道救援等行動,想必是為了避免引起太多不必要的負面聯想。
昨天,媒體揭露的伊斯蘭國全球宣戰影片中,中華民國國旗亦在其中;接著,台北一些國外曾發生過攻擊案例的「軟性目標」附近,已提高「見警率」;總統也表明,我行政與國安團隊已有最好準備,國人無須過於擔憂。
詮釋歐巴馬說詞,有兩層涵意:第一、是敘述出事實。聯合國「安理會一三七三號決議案」要求各國預防與強化合作打擊恐怖主義,我國作為國際社群之一員,責無旁貸理應配合。更何況,我與美國之安全關係緊密,國境管理密切合作已有成效,因而有國人赴美免簽證結果。又如去年九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登記有案的恐怖分子艾哈邁德,經上海搭機赴高雄,即是因為此等合作機制,才能監控並及早遣返。
第二、是提醒伊斯蘭國威脅已經滲透全球,雖然以往沒有發生過攻擊,但在「預防安全」思考脈絡下,必須強化反恐能力並推動與國際之相關合作。
恐怖分子會因地制宜的設計出各式各樣不同戰術,而進行對於「市民社會戰場」之攻擊,支撐此等攻擊之最高二項戰略指導原則,第一、就是針對國家之「耗損而弱化」原則。亦即作為一群「非國家行為者」,自視能力不足以對抗國家力量,也沒有想過真的可以擊敗一個國家,因此常利用被攻擊國家關鍵基礎設施被忽視之弱點進行「非對稱性攻擊」。
且因恐怖分子與被攻擊國家,在比較上是「敵暗我明」、又能快速又機動的調整戰術、並以自殺作為必要之攻擊手段,因此,任何國家之反制措施,大概均是購買及裝備最新且昂貴的科技設備,同時在威脅評估之「特定時空」下,派出大量的軍警人員,盼能夠收到嚇阻之效。
但是常發現,數百萬美元的檢測機器常無法完全阻止恐怖攻擊、一層又一層的繁瑣安檢程序,也未捉到多數恐怖分子,但卻引起民怨四起、當情治人員不分晝夜的疲於奔命後之喘息片刻,不料攻擊又發生了。因此,如何在符合成本—效益又不擾民的情況下,收到最大反恐效果,是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最大難題。
第二、就是針對民眾之「驚慌而誇大」原則。國家安全工作之基本守則,就是「要多做而少說」,但民眾卻常無法區分,把國家安全工作視為是一般之行政事務,希望更加的透明。恐怖分子就充分利用民眾此等預期,透過威脅或是攻擊,使民眾恐懼,間接施壓政府採行各項中斷日常事務運作措施或是不自覺的形塑了「緊張氛圍」,但可能因此落入恐怖分子所企求之最大宣傳效果的陷阱。
當然,針對任何威脅都不可掉以輕心,歐巴馬總統的「話語」必須正視,伊斯蘭國的威脅影片,必須透過「全政府途徑」運作之多方管道查證,並且隨著威脅情勢升高,低調而務實的進行「全來源情報分析」以產生「可行動情報」,進而採取相應的不同應對及不必要使民眾驚慌的措施。
當然,之前的「全方位」預防工作,是絕對不能少的,也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所謂「勿持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就是這個道理。雖然政府的反恐能力,會隨著更多資源投入而不斷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反恐脈絡下公私部門協力與全民參與,必須落實於日常生活。
公告版位
- Nov 26 Thu 2015 19:37
恐攻威脅/過度驚慌 就中了IS陷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