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龍田神社 84年前遺跡重現
2015-10-29 07:35:01 聯合報 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
距今84年的台東縣鹿野鄉龍田神社,昨天重建落成。這是光復後首座台灣工匠與日本宮大工合作打造的日本神社,也是第一座神社遺跡原址重建作品,別具意義。
日治時代龍田神社舊照。 記者李蕙君/攝影
分享
龍田村在日治時期是日本移民村,1923年日本村民尋求宗教慰藉,由台東製糖會社出資、日本移民出役打造龍田神社,供奉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等3尊土地與自然之神;1931年神社遷移到現今的崑慈堂旁。
縱管處長洪東濤表示,光復後龍田神社不再使用,損毀老舊僅剩一座基台,長年淹沒荒煙蔓草中,兩年前鹿野鄉公所與縱管處協商重建。
龍田神社是台灣第一座遺跡重建的日本神社,也是台灣工匠與日本宮大工匠合作的第1座神社。 記者李蕙君/攝影
分享
參與重建的中冶環境造形顧問郭中端表示,工程最難的是日本神社建造工法不易,目前在日本也僅有100多名建造神社的「宮大工」;因緣際會,在日本木材社長水口尊牽線,得以獲日本宮大工匠師山本信繁、堀口雅治協助,完成工程。
郭中端說,神社的重建木材皆取自日本,「這裡未來神社修建的一個參考典範」。洪東濤強調,長達兩年的歷史考據、規畫、設計及監造,特別選在10月28日落成,這天是光復前台灣神社鎮座日。
龍田神社早年每逢祭典,連學校教職員、學生都得特別帶隊來參與盛會,村民結婚、徵召入伍前也都會在此盛大舉辦;昨天許多村民、台東文史工作者都來參與神社落成儀式,宛若回到早年熱鬧的景象。村長陳濯源說,神社是村莊新地標,也能成為台東具歷史意義的景點。
青年深耕崎頂 小田農創拉遊客
2015-10-29 07:35:11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竹南報導
27歲青年林哲甫透過大專生洄游計畫到苗栗縣竹南鎮崎頂地區「耕耘」,感受踏實的務農生活,也打造「小田農創」平台推出崎頂一日遊,獲得遊客好評,他期待更多年輕人返鄉,想好目標穩步邁進,「一個人也能有力量改變」。
林哲甫(左二)帶領遊客崎頂一日遊,深度體驗農村文化。 圖/小田農創提供
分享
林哲甫是台中豐原人,就讀苗栗縣國立聯合大學經營管理系期間曾在牛排店、飲料店、速食店打工,也當過家教,射手座的他嚮往輕鬆自由,二度機車環島,決定留在苗栗,尋找農村新價值。
「崎頂擁有屬一屬二的海景」林哲甫說,參加水土保持局大專生洄游計畫,認識農村文化,讓他想起小時曾在彰化阿公家幫忙農事的景貌,選擇駐點崎頂,是因崎頂有美麗海景、友善作物,值得細細耕耘。
林哲甫以打工換宿方式,替農友謝文崇栽種小番茄與草莓,一早五點多就起床扛鋤頭,農閒時經營「小田農創」品牌,以臉書粉絲團形式設計一日遊遊程,廣邀遊客走入崎頂。
林哲甫說,9月起陸續辦了3場崎頂一日遊活動,帶領台北、桃園、新竹或彰化等地遊客體驗耕作、採果、子母隧道導覽及沙地焢窯等,許多親子反應不錯,有的還揪團再訪,小農也多了行銷管道,提升作物收益。
「就像左手拉著遊客,右手抓著小農,我打了個結將他們連起來!」林哲甫比喻說,「小田農創」就像遊客與小農間的連結,希望能增加遊客對崎頂農業的認同,「吸引更多人走進農村」支持友善耕作的小農們。
隻身挺進崎頂,逐漸打響農村知名度,林哲甫想告訴年輕人,「想返鄉盡心力,只要有心,一個人也能成」,他計畫明年復耕花生,目標6年內成為社會企業,「照顧在地小農與農村」,一起關心在地生活。
5年奪4冠 呂家兄弟人稱冠軍米王
2015-10-29 07:35:10 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八德報導
桃園市八德區稻米產銷班呂理樹與呂理文兩兄弟,承接家族第三代農務,短短五年內,抱回四座冠軍米大獎,呂理文今年更以「桃園3號」米,奪下「2015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特色米品種香米組」冠軍與總冠軍「雙料冠軍」,稱兩兄弟為冠軍「米王」,一點都不過分。
呂理樹(左)與呂理文(右)兩兄弟五年內拿下四個稻米比賽冠軍,光宗耀祖,也為呂家寫下輝煌紀錄。 記者張雅婷/攝影
分享
現任產銷二班副班長呂理文,今年53歲,與哥哥呂理樹,從小在家族耳濡目染下傳承家族農務事業。他說,以家族務農逾200年,單單自阿公那代起,開始培育農作幼苗,至今已第三代,算一算也有60多年的歷史。
呂家家裡掛滿「米中之王」、「經典」、「米王」等匾額,呂理文說「五年內拿下4座冠軍並非偶然」,除了家族兩世紀經驗傳承,精益求精地追求培育、維持桃園3號米品質穩定,也是促成桃園3號「體質」好,贏在起跑點之處,尤其耐熱度夠,不受高溫影響,相對能夠維持「晶瑩剔透」,打響桃園米優質品牌知名度。
呂理文表示,凡事親力親為是兩兄弟的個性,因此從稻種、育苗、插秧、收割、乾燥、包裝,自成一條生產線,並運用過去獲獎的補助金提升農具與設備,也是蟬聯「米王」的主要因素。
金門水晶教堂 木製紅「金門」
2015-10-29 07:35:08 聯合報 記者蔡家蓁/金門報導
大紅「金門」意象建築竟是將軍廟,在路旁相當吸引人。 記者蔡家蓁/攝影
分享最近走在金門環島西路靠西埔頭路段,會被路旁的大紅「金門」意象的建築吸引!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將軍廟,經過熱心消防隊員李錫安創意發想,仿國外「水晶教堂」層疊樣式的木構外建築,重新幫廟修復改造,讓將軍廟意外成為新亮點。
這座在38年古寧頭戰役後才興建的將軍廟,供奉「王、胡、鄭將軍」,相傳在戰役期間,有天百餘官兵出外執行任務,只剩下10名傷員倖存;後來村民陸續夢見陣亡英靈要求建廟安身,在村莊神明關聖帝君的乩示下,就在林厝村外與西浦頭交界處建廟。
家住林厝村的李錫安說,小時候他就常跟家人來此拜拜,後來雖然有一陣子調到台灣去,但有回家鄉也一定到此報到,並幫忙整理周遭環境,讓將軍廟不致被荒煙蔓草所掩蓋。
最近他發現將軍廟因為年久失修,遇雨滲漏嚴重,偶然從網路上看到國外「水晶教堂」,於是開始著手規畫設計,他運用中西合璧建築樣式,打造一座有「金門」意象的木構外建築,為國軍英靈遮風擋雨。
李錫安自掏腰包5萬元,由替代役男張宇廷等人的協助,每逢休假日就到此打造修建,讓將軍廟有遮風蔽雨的地方,原本在9月間完成,沒想到遭颱風杜鵑吹垮,他又重建,一直到最近才完工,兩座前後共耗時2個半月。
李錫安說,期盼打造這座「金門的水晶教堂」,能讓將軍廟大大提升能見度,吸引更多人來參拜。
他也在廟中安裝太陽能照明,避免油燈或蠟燭容易引發火警的危險,同時設置感應燈,未來還要加裝太陽能投射燈,讓更多人看到將軍廟。
仁壽宮弘揚許真君精神 發表靈感曲
2015-10-29 07:35:07 聯合報 記者曾增勳/大園報導
為弘揚大園區仁壽宮主神許真君行善忠孝精神,桃園市感天行善協會昨天發表感天大帝許真君靈感曲及感天藝術舞蹈,婆婆媽媽志工表演感天藝術舞蹈,成為桃園首間發表「主題曲」宮廟。
為弘揚大園區仁壽宮主神許真君行善忠孝精神,桃園市感天行善協會昨天發表感天大帝許真君靈感曲及感天藝術舞蹈,婆婆媽媽志工表演感天藝術舞蹈(圖),成為桃園首間發表「主題曲」宮廟。 記者曾增勳/攝影
分享
大園仁壽宮奉祀感天大帝許真君,有170餘年歷史,是大園人心目中「大廟」及信仰中心,居民又稱感天公,桃園市升格後,桃園市大園感天行善協會首任理事長徐振坤認為,為弘揚感天大帝精神,必須要有一首歌詠感天大帝的歌曲。
由林少方完成舞曲填詞譜曲,徐振坤進行口白,徐振坤和前幾任理事長、仁壽宮理事許文芳多人,一起欣賞感天大帝靈感曲及感天藝術舞蹈表演,林少方帶領婆婆媽媽志工表演精彩的感天藝術舞蹈,舞曲悠揚柔和。
新任理事長徐振坤說,希望改變過去交接傳統方式,不辦桌、改採音樂會方式進行,31日下午新任理長交接典禮時,將舉辦感天大帝許真君靈感曲發表音樂會,希望透過感天大帝的靈感曲,結合社區文化,將感天大帝行善濟世、弘揚忠孝精神傳給後世。
甜根子草搖曳 溪床秋芒如詩
2015-10-29 07:35:04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宜蘭報導
時序入秋,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成功復育甜根子草,蘭陽溪床芒草如雪,包括葫蘆堵橋、蘭陽大橋、葛瑪蘭橋和泰雅大橋四周高灘地都有,民眾可以把握機會賞秋芒。
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成功復育甜根子草,時序入深秋,蘭陽溪床芒草如雪,葫蘆堵橋、蘭陽大橋、葛瑪蘭橋和泰雅大橋等地,都是賞芒的好景點。 圖/第一河川局提供
分享
甜根子草屬於芒草的一種,最近盛開,銀白色的花穗鋪滿整個溪床,隨風搖曳,好像雪花般,為深秋增添一份詩意,也吸引不少民眾駐足拍照,包括泰雅大橋、粗坑、省道台7線地藏王寺旁河段等處,都是秋天賞芒的好景點。
水利署第一河川局成功復育甜根子草,時序入深秋,蘭陽溪床芒草如雪,葫蘆堵橋、蘭陽大橋、葛瑪蘭橋和泰雅大橋等地,都是賞芒的好景點。 圖/第一河川局提供
分享
一河局副局長張楨驩表示,近年來台灣的降雨量常有極端現象,河川豐枯期的水量差異加劇,造成河川地裸露情形及揚塵狀況日益嚴重;宜蘭縣容易產生揚塵的區域位在蘭陽溪葫蘆堵大橋上、下游及和平溪濁水橋下游河段附近,水利署第一河川局4年前推動「揚塵改善計畫」,種植52公頃的甜根子草覆蓋河床,抑制揚塵,近年來達到良好成效。
張楨驩說,今年受到蘇迪勒和杜鵑颱風影響,授粉不良,芒草數量比去年少一些,一河局近期也在五結堤防、蘭陽大橋上游處與和平溪新種植40幾公頃,明年即可看到成果,將逐年在容易產生揚塵的河段種植甜根子草,提升河川自然復育能力。
龍田日本移民村 共護老建築
2015-10-29 07:35:04 聯合報 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
鹿野鄉龍田村是縣內老建築座落密度較高的村莊,村民甚至為了拯救早期日治時代村莊首長居住的舊日式宿舍,在沒公部門支援的情況下集資共同維護,打造龍田的觀光特色。
龍田村長陳濯源表示,龍田村在日治時代是日本移民村,即使已有少部分原住民居住於此,但仍以日本人為聚落大宗人口,帶來日式住宅的建造手法;直到光復之後,日人逐漸遷移離去,後村莊整體社區營造與規畫,尤其光榮路建造時,拆除不少老舊日式建築。
如今龍田村原漢居民共存,更有不少自外縣市自居而來的人口,共有的想法都是保存舊建築、古老文化遺跡,在縣內個個都要發展觀光的聚落中殺出一條令人印象夠深刻的特色之路,也讓後代透過這些遺跡,找到歷史與生存的意義。
龍田國小的校長宿舍,10年前就曾耗資40萬元整修,內部文物仍有賴專家協助保存,暫時封閉。當地歷史建築當是90年的「鹿野區場役」。
陳濯源說,那是村民集資、義賣賺取維護費的一座日式老建築,是日治時代龍田村的首長宿舍,內外都充滿著日式建築工藝之美。
這棵樹,樹幹是根電線桿
2015-10-29 04:29:32 聯合報 記者賴香珊/鹿谷報導
電線桿竟長出一棵桑樹,行經民眾感到好奇,停車佇足研究欣賞。 記者賴香珊/攝影
分享「長在電線桿頂的樹,你看過嗎?」南投線鹿谷鄉鳳凰村田底有棵樹,枝葉疏落傾斜,樹體卻筆直粗壯,比例怪異,趨近才發現那不是樹幹,而是根電線桿,桿頂更長出桑樹,十分奇特,更展現強韌生命力。
世居鳳凰村的黃姓婦女說,田底一帶過去因桃芝颱風遭土石流重創,村內屋舍、樹木等都被沖倒,電線桿也傾覆,但因柱體中空灌滿土壤,之後被扶正就繼續用,可能有鳥類排泄,而被意外播種。
經過14年時間更茁壯成樹,每逢春天還會結桑椹,陳姓農友說,「電桿樹」剛好是生命力旺盛的桑樹,耐水也耐旱的生物特性,不僅讓它順利存活,根系更長逾5公尺,直接在地面土壤扎根,部分枝芽還從其他孔隙竄出透氣。
「這根本是自然界的奇蹟!」相較於當地居民,開車行經投55-1鄉道的茶農則是嘖嘖稱奇,永隆村民林新約說,起初以為這棵樹又被胡亂修整,才會呈現樹幹高粗,枝葉稀疏的怪異情形,沒想到,樹幹不是樹幹,而是電線桿,蔚為奇觀。
這樣的奇特景致連台電工程人員都不曾遇過,台電公司鹿谷服務所表示,該電桿做農業供電用,頂蓋應是風災時被破壞,目前沒有用電安全疑慮,但是否砍除仍須到場評估。
多數居民則盼能原地保存,縣議員許素霞說,這棵桑樹不畏環境艱困展現堅韌毅力,在桿頂生長近15年,居民看著它長大,因此希望能留下,甚至整理周邊環境用心照料,做為當地從「桃芝」重生後的精神指標。
公告版位
- Oct 29 Thu 2015 17:27
台灣百寶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