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產業遇互聯網 商機還是危機?
2015-10-29 02:10:53 聯合報 李武忠/大學兼任教授(台北市)
中國各行各業正刮起「互聯網+」的風潮,亦即互聯網+傳統產業,作為典型傳統產業的水產養殖也加入,希望借助互聯網實現水產養殖的轉型升級,並拓展更廣泛的市場空間。

過去養殖水產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由於資訊不對稱且通路受限,致兩端價差甚大,如今透過互聯網及時、便捷、透明等特性,可以大幅減少產銷過程的層轉費用,降低運營成本,讓消費者能享受更優惠的產品與更好的服務;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蒐集各種養殖生產相關數據,形成大數據分析平台,為養殖戶、廠商提供決策依據,進而建構全新的水產養殖商業模式,創造龐大的商機,擺脫傳統依賴經驗法則的養殖模式。

不僅如此,阿里巴巴「聚划算」與浙江水產公司合作透過海上工廠、現代冷鏈物流及海上Wi-Fi等配合,創造了互聯網消費者從下單到享受最新鮮海產品只需四十八小時的驚人速度,顛覆過去產銷思維,關鍵在於如何確保產品食用的衛生安全。

儘管如此,中國在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物流設施、商業設施等仍嫌不足,成為農漁村電商發展的障礙;特別是水產互聯網剛剛「觸網」,很多環節都尚未成熟,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目前「互聯網+水產」雖然縮短了資訊化與養殖戶之間的距離,但是要讓養殖戶像打電話和看電視一樣,簡易操作就可以進行智慧水產養殖,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目前水產電商雖然是「互聯網+」中,電商參與率最低的產業,不過隨著消費者對魚肉蛋白需求的增加,水產電商前景看好。而台灣雖然在資訊產業硬體部分表現傑出,但是在運用互聯網為平台,推動農漁業生產與行銷技術上,台灣明顯落後中國大陸,如何透過智慧連網、產品雲、資訊安全等研發扳回一城,將會是評估新執政團隊實力的指標之一。

生鮮水產品在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是與其他線上銷售的產品相比仍有其缺點如:損耗率高、保存期限短、需冷鏈物流配送等,致使其投資面臨極高的虧損風險,且目前尚無可以複製的成功模式,但是這些並不影響生鮮電商投資熱度。

在台灣,雖然也有水產養殖業者運用APP軟體來管理漁塭及行銷,但還只是少數案例,台灣如何整合現有科技,快速跟上這波浪潮創造出更多優勢和商機,恐怕是產官學界需要共同關注的課題,畢竟民眾關心的是民生,不是政治口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