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現實拖離缺電與空汙困境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1 23:39聯合報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副教授(基隆市)
民進黨政府推動非核家園,燃煤電廠成了供電的台柱,但空汙也造成很大的民怨。圖為台中...
民進黨政府推動非核家園,燃煤電廠成了供電的台柱,但空汙也造成很大的民怨。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 報系資料照
最近很多公共論壇都在計算一道能源與環境題目。這問題出在,政府說要二○二五年前達成核電歸零目標,讓台灣成為非核家園。既然少掉近兩成核電,便訂下到時會將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分別達到廿%和五十%的目標,一舉成功能源轉型。只不過上任至今,雖然三座核電廠都大致符合進度停掉了半數發電容量,卻也讓台灣同時面臨電力吃緊,加上空氣汙染嚴重的困境。
驗算回去,原本最指望的離岸風力發電與天然氣,場址等基本條件都遲遲不到位,太陽光電的推動成效更遠不如預期。這時向來穩定供應便宜電力的各大燃煤電廠,便成了不許退場喘息的台柱。加上適逢擴散條件不利的季節,和肺癌等健康數據的印證,空汙更成民怨的照妖鏡。
賴院長日前破天荒從原本禁核立場,改成說:核電是最後手段。不同於以往,這「返核」風向球釋出後,台灣反核聲勢卻異常平靜。看來,台灣「重啟核電」,目前就缺一套讓大家聽得下去的說法了。只不過,要提醒的是,這條回頭路仍存在著像是核廢料儲存等挑戰,須及早克服。
就算電果真不缺了,空汙卻可能是更亟待政府解決的問題。儘管目前以台中電廠為代表的火力發電廠成了空汙的少數歸咎對象,但汽機車這類難以控管的移動汙染源,很可能也是導致都會區空氣品質惡劣,直接威脅大眾健康的要角。
根據美國電力研究院最近作的全電動交通方案環境評估報告,電動車的排放比傳統車輛所排放的汙染要低得多,而且只要發電廠方面配合,接下來二、三十年的淨化發展,還可進一步減排。
一輛電動車本身幾乎不直接排放汙染,而是將排放源移轉到發電廠,並在此監控汙染排放。而由於驅動電動車的電可來自整個區域,此汙染物也就形同被「分配」到人口密集都會區以外的地區。然而,當電動車的電來自燃煤電廠時,如此重分配汙染的作法,卻可能導致硫氧化物排放增加。因此,要真正解決問題,在追求馬路電氣化的同時,還須致力將發電去汙、脫碳。
電動車若能在台灣普及,將不僅減輕都會區的空汙,它也可帶動台灣的能源型態從集中朝向分散,有助於能源轉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電力民主化」。發展電動車,基礎設施必然需提前到位。美國加州的經驗證明,當公司在其停車場設置了充電站後,員工買電動車的意願,比原先提高了廿倍。也許我們政府因應零油車變局,可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積極為公車轉型,充分利用台灣已具備相當基礎的技術,使成為同時符合效能與潔淨要求的運輸工具。
或許對執政黨而言,沒了政權就沒了一切,所以接下來的一切,理所當然仍以政治算計為出發點。但對民眾而言,除了生活中的計算,又有甚麼更值得在乎?而確保空氣品質與電力供應,不正是當前百姓的首要福祉?
公告版位
- Nov 22 Wed 2017 03:40
回歸現實拖離缺電與空汙困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