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馬習會民調/分裂台灣 難建穩定兩岸
2015-11-10 01:53:17 聯合報 張五岳/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
各界矚目的「馬習會」剛在新加坡落幕,各界仁智互見之議與民調也紛紛出爐,兩岸的紅藍綠照例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詮釋與定調。

在眾多民調中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報八日所做的「馬習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雖然對馬總統此次的表現滿意度(三十七.一%)略高於不滿意度(三十三.八%),但對於未來如果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卻有高達三分之二(六十七%)的人贊成「蔡習會」,反對者不到一成(八.六%)。這顯示出歷史性的馬習會民眾自然會較高度的期待,但對他的成果一時尚難定論。不論是北京或是台灣各界,大家都清楚歷史性的馬習會之所以在選前能夠舉行,北京自然有對內、對外與對台三方面短、中、長期的考量。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對於選後台灣政局可能的變遷,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兩會協商、官員接觸、互動交流等)能否如現狀般得以延續。

馬習會上習近平雖然面對的是馬總統,思考的卻是選後蔡英文可能的執政。從筆者在新加坡現場的觀察與目前北京方面官員、智庫、媒體的評論,都顯示出馬習會主要是植基於選後台灣政局短、中、長的可能變遷。一方面將對台政策由績效不彰的負債成功轉化成偉大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藉此向國際社會與台灣明確宣示,雖然在兩岸互動上可以展現務實靈活,但在兩岸定位上則藉此對民進黨明確宣示堅定的立場與底線。

馬習會究竟是兩岸領導人追求個人歷史定位,或是能建構出兩岸和平發展歷史性的里程碑?究竟是意圖影響台灣的大選結果,抑或面對選舉可能變局希望能夠跳脫選舉的制約?筆者認為如果只是兩岸領導人追求一己歷史定位且建立在意圖影響選舉上,則馬習會不僅意義不大且可能在國民黨一旦敗選後淪為歷史泡影;如果是後者,則是意義重大。

相較於一九九三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開啟了兩岸以談判代替對抗的時代,此次在新加坡的馬習會能否建構高層良性互動的和平穩定機制;究竟是曇花一現兩個月後淪為泡影,或是為兩岸的和平穩定埋下種子基石仍待觀察。事實上,一九九三年「辜汪會」談後兩年兩會即中斷協商,一九九八年雖然短暫恢復,但一九九九年又中斷,到二○○八年才恢復談判,中斷遠比協商多。是以,就北京而言不僅植基於選後短期的台灣政局,也藉此等待任何時機的到來。

馬習會後,對北京而言,如果寄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與讓台灣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有感受益,仍然是對台政策的主旋律,那麼針對台灣民眾最為關注的國際空間、武力軍事威脅這兩項,如果未來沒有採取新思維與新作為;或是針對兩岸協商與交流長期無法取得進展的議題達成協議,則很難讓台灣民眾有感而受益。

試想如果連馬習會如此困難都能成真,但在陸客中轉與貨貿協議等談判數年的仍原地踏步,則台灣民眾作何感受?不言可喻。

兩岸的和平建構不僅端賴兩岸領導人的互信,也繫乎兩岸人民的互信,更繫乎選後台灣藍綠領袖的良性互動。畢竟一個藍綠長期分裂對抗的台灣,是難以建構和平穩定的兩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