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一中各表馬習會:儀節對等 論述分歧
2015-11-10 01:10: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試從「儀節」與「論述」兩個面向解析馬習會。馬習會的儀節,確立了「一中各表」的存在;馬習會的論述,亦確認了「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仍是兩岸的爭議項目。

任何政治儀式,皆出自政治實質,也反映了政治實質。所以,不能輕估馬習會的儀式。這次馬習會,據張志軍稱,「是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做出務實安排」,「互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與名義舉行,見面互稱先生」,並指這是「擱置爭議,相互尊重」;台北方面則稱「對等/尊嚴」為此會最高準據。因而,此會的儀式,處處強調「對等」,包括晚餐各自付帳,酒店不懸國旗等。

我們認為,這次馬習會的最高成就,是在儀式上「互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及名義舉行」。這雖是儀式的準則,卻也反映了兩岸的政治現狀。由於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定義」仍呈分歧,你不承認「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我也不承認「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我不能以「中華民國總統」與會,你也不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與會。

張志軍所稱「擱置爭議」,指雙方「擱置」了對「一中定義」的爭議;所謂「相互尊重」,則是對「一中定義」之各持己見的「尊重」。也就是說,此會的儀式安排,即是相互承認了「一中定義在兩岸間仍處爭議狀態」,因此可以說,此會確立了「一中各表」的存在。

政治儀式反映政治實質。因而,此會的論述,也反映出「一個中國的定義」在兩岸之間是一個「爭議問題」。過去,爭議皆在各說各話的狀態,本會則使此一爭議首次在馬習峰會的最高規格下提出,並嘗試尋求解決。表面上看,這是呈現分歧;從實質上看,則是面對分歧及解決分歧的開端。所以,我們認為,在兩岸領導人面前呈現「一個中國定義的分歧問題」,毋寧是此會最大的論述成就。

會前雙方達成諒解,在「開場公開致詞」時,相互不提尖銳的政治主張,僅互以「九二共識」四字點到為止,而將鮮明尖銳的政治主張留在閉門會談中各自論述。我們認為,這可能是雙方妥協的結果,此中不無討論空間。

就北京言,「一中各表」在儀式及論述上的寬鬆化,是北京對台灣人民能展現的最大善意。畢竟,在台灣,無「一中各表」,即無「九二共識」。因而,既在閉門會談中談到「一中各表」,若北京亦樂見馬英九在公開致詞中提出,兩種語境的意義及分量畢竟不同。得失相較,不無遺憾。

對馬政府言,要在此會達成「存異」的目標,應不低於「求同」。因此,在開場公開致詞時固不必言語尖銳,但至少應說出己方的核心主張,那就是「一中各表」。至於對方如何斟酌其發言,可由對方自己斟酌其言語效應及政治後果。爾今,未在公開致詞時說「一中各表」,而留在閉門會議中發表,以致竟成反對人士攻擊話柄。太可惜了。

綜上所論,此次馬習會仍可視為兩岸在「一中各表」的儀式及論述上的初階試探。小心有餘,大膽不足。但無論如何,雙方接受了「互以兩岸領導人的身分及名義進行」(儀式);並各陳「一中原則」及「一中各表」(論述);此皆由於雙方均以「模糊的傑作──九二共識」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為何被稱為「模糊的傑作」?正是緣於存有「一中各表」的空間。

習近平在此會未提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等語,絕非北京已無此想,卻是在此會中有意識的保留。兩岸均知,除非經由軍事或政經的暴力,「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應無可能實現。兩岸如果不釐清「一個中國」的定義,即難有在國家層次的政治整合;這從此次馬習會的「儀節對等」及「論述分歧」中皆可概見。馬習會並未解決這些分歧,但既能呈現此種「一中各表」的分歧,已屬極重大的兩岸成就。

此會鞏固了九二共識為「和平發展之舟」的地位,但也鮮明呈現了一中各表的分歧。為民進黨計,此後亦應回到九二共識,並力爭一中各表。倘若蔡英文丟掉了「九二共識」,將連「一中各表」的陣地也一併棄守,那就真是不知將伊於胡底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