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家庭制度 爆3大危機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8-14 23:55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F4BC213B-7A6E-4B61-99FA-D31DD511F86C
替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兒童、青少年提供臨時避風港,政府實施「寄養家庭」制度;監委江綺雯調查發現,近年民眾擔任寄養家庭的意願大減,導致戶數逐年下降,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提供的寄養安置費用不敷成本,目前僅台北市、金門縣、連江縣符合標準。

江綺雯曾任台北市社會局長,她指出,現今寄養案件已由父母過世、重病之類,轉為以受虐或家庭遭逢危機事件的「保護個案」為主。然而我國寄養家庭制度出現三大危機:新的寄養家庭愈來愈少、寄養父母逐漸老化、寄養時間愈來愈長,長期以來將導致資源萎縮。

她表示,全國寄養家庭戶數在民國一○三年達到最高峰的一四○一戶,但一○四年起,每年新增戶數都不及一百戶,一○五年甚至出現退出戶數多於新增數。從一○一年到一○五年,申請投入寄養服務戶數下跌四成七。

缺乏新血加入,導致寄養家庭父母平均年齡老化:五十五歲以上比率,從民國一百年的百分之廿八點四三,一○五年增至百分之四十六點四五。隨著有經驗的寄養家庭逐漸老化退休,未來空缺問題將會更惡化。

另一方面,兒少在寄養家庭安置的時間愈來愈長,超過兩年者已達四成,讓原已有限的資源更緊繃。江綺雯表示,造成這種現象,除了國人觀念改變、個案照顧艱難之外,地方政府提供的費用不合理也是關鍵。目前僅台北、金門、連江三地能達到衛福部參考標準;短缺最嚴重的台東縣,甚至低於標準八千元。

部分縣市長期把寄養家庭當成緊急安置場域,或是未經健康檢查及完善評估就逕行安置,都使民眾參與意願更低落。

江綺雯也說,對兒少保護個案的安置順序,原則應以親屬家庭優先,其次才依序為寄養家庭、安置機構。但從一○二年至一○五年,親屬安置人數的比率都低於百分之二,成效不彰。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長林秀鳳表示,現代年輕夫妻為生計打拚,加上房屋空間小等,儘管有意願,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就算有餘裕者,也多考慮利用專業當保母,工作內容相對單純;「反觀寄養安置費,常常不到兩萬,卻要負擔孩子全天候照顧與開銷,更常要倒貼錢,門檻更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