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社論/2018五大央行貨幣政策展望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2-15 03:0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13日決策會議一如預期,將聯邦資金利率提高1碼,並預測明年共將升息3碼。展望2018年全球經濟與資產市場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各主要央行將同時縮減寬鬆政策的規模,即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基於全球經濟成長出現罕見的同步上升勢頭,也為各大央行的「正常化」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美、歐、日、英及中國五大央行將如何舉措?亞洲新興經濟體在貨幣政策上又將如何因應?

Fed率先且持續推動「正常化」,不僅先後共升息5碼,且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Fed預測2018年將繼續升息,且縮表金額將由每月100億美元逐季擴大到500億美元,緊縮的效應將次第顯現;加上川普減稅案在年底前通過的希望升高,Fed「正常化」的空間將更大,實現升息3碼的機率也更高。目前市場對利率水準尚未充分反映潛在的緊縮力道,因此必須調整目前的預估;不過以Fed規劃的升息與縮表路徑,還不至於攪亂金融穩定或阻礙經濟成長,何況至少在未來一年間歐洲及日本央行仍將維持量化寬鬆(QE)政策,從全球來看並不會使金融情勢驟然吃緊。

歐洲央行(ECB)14日也召開會議。ECB已於10月宣布2018年的QE計畫,將每月的購債額從600億歐元縮減到300億歐元,因此眼前並沒有任何急迫且重大的決策。ECB的最大變數,在於決策委員會對「正常化」的速度仍立場分歧;總裁德拉基決定明年9月之後仍無意結束QE,但一些「鷹派」的核心成員卻認為經濟復甦已經夠強,足以在明年9月之後便停止QE。明年如果經濟成長續強,帶動通膨加速上升,ECB終結QE的壓力終將來臨;而且ECB決策官員對外溝通的說法不一,也可能造成市場恐慌。

日本銀行(央行)目前的作法是購買公債不以金額為基準,而是以維持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零上下為目標。這是一種「隱形式」縮減購債規模的作法,因為日銀可以少買資產,卻不必正式宣布。

2018年日銀能否走出「正常化」的第一步,即提高10年期公債殖利率目標,真正的關鍵在於安倍政府須落實「第三支箭─結構改革」,帶動工資及通膨升高,否則日銀仍很難從超寬鬆政策脫身。

至於英國,面對的困境是經濟成長下修,但通膨率仍高於目標,與美、歐、日恰恰相反。英格蘭銀行11月已經升息1碼,就是基於通膨居高不下。所幸英國與歐盟間的脫歐談判已獲得突破,即將展開第二階段協商,使「脫歐」對經濟造成的不確定性下降,央行進一步升息的機率因而升高;但以英國的經濟規模,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

中國人民銀行將不會隨Fed而調高基準利率,貨幣政策仍持續偏重「宏觀審慎(Macro Prudential)」 措施,以削減負債;具體作法是使資金情勢基本上維持緊俏,拉升市場利率,以抑制企業及投機性信貸,但不會壓縮消費性信用,以協助經濟朝消費導向轉型。

亞洲其他國家各有不同的弱點,尤其是各國負債普遍沉重,因此並非所有亞洲央行都將跟進升息。南韓家庭負債額達到可支配所得的1.5倍,且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中有70%為浮動利率,升息將使家庭的利息負擔更重。南韓雖於11月底預防性升息1碼,以冷卻房市,但央行總裁李柱烈明年初將任滿去職,升息並未形成既定路線。其他可能升息的國家有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度,主要是基於通膨考量,但升息速度將不會與美國同步,貨幣政策也將以「宏觀審慎」為操作重點 。

回過頭來看主要央行的「正常化」步調,不難發現2018年全球金融情勢仍不致吃緊,因為升息的國家只有美、英,而且各國QE的淨效應仍維持「擴表」階段。

金融趨緊的真正時點,應該落在2019年。屆時美國「縮表」的累積金額已達1.05兆美元,歐洲央行將「停表」,日銀「擴表」的速度也可能減緩,而美國利率也將上升到2.5-2.75%區間。基於市場預期通常會提前反應,因此市場最早在2018年下半年,便可能針對金融趨緊的預期,開始出現較明顯的動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