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這樣的政府,而有這樣的教育部長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2-09 00:08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周二在立法院完成立法,未來公共設施有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象徵...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周二在立法院完成立法,未來公共設施有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象徵者應予移除或改名。 本報資料照片
《促轉條例》通過後,率先表態的政務官是教育部長潘文忠。對於全台卅六所以「中正」為名的各級學校,潘文忠說,促轉條例明確規定出現在公共場域緬懷威權統治之象徵者要移除或改名,相關學校要依法做適當處理。但次日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公開滅火,否認全台以「中正」命名的場域都要大改名後,潘文忠隨即改口,說要等「促轉會」作成決議後,再繼續推動。
令人訝異的,不是潘文忠的髮夾彎,而是他在第一時間的表態,如此殷切地迎合政治風向,毫不顧惜教育人員的原則和尊嚴。身為教育部長,潘文忠在意的,不是如何提升教育的品質,不是如何鼓舞教育工作者的士氣,也不是如何維護教育環境的純淨使免於政治汙染;他奮勇扮演的,卻是如何當政治的馬前卒,迎合上級的旨意。有這樣的教育部長,台灣教育如何奢談氣質與品格?

近年來,台灣教育的問題紛亂如麻,始終找不到解決之道。在高教問題上,大學評比相對其他國家節節下滑,政府雖不斷向所謂的「頂尖大學」挹注經費,師資及人才仍嚴重外流,畢業學生卻就業困難,而不合格的大學卻遲遲不願退場。在中等教育問題上,是學生一窩蜂擠進普通高中,導致技職教育鬆散空虛,無法提供社會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在國民教育問題上,是過度瑣碎及政治化的目標,不斷影響教學活動及教科書內容,從而無法提供幼兒及少年成為健全公民的培育。

上述的問題,哪一項不比強迫一堆學校集體「改名」重要?哪一項不影響到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但潘文忠上任以來,不斷配合民進黨的意識形態進行「改造」,包括將高中生納入歷史課綱委員會,將原已定案的高中國文之文言/白話比推翻,以黑箱程序降低文言比重。以迄今天的《促轉條例》,這原本是爭議性高的政治性運作,潘文忠卻一馬當先跳出來,倡議各級以「中正」為名的學校應該改名。如此政治掛帥的教育部長,也許能打造出「民進黨模組」的學生,但那和綠營當初譴責的威權教育有何不同?

教育部長潘文忠。 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長潘文忠。 本報資料照片
潘文忠最近的另一項政治效忠表態,是有關「流浪教師」的處理,他的處方也令人錯愕。立法院藍營立委柯志恩日前提出質詢,問到目前全台流浪教師多達六萬人,通過了教育檢定,卻找不到固定教職,教育部有何因應之計?潘文忠的答覆是,教育部將提出獎勵措施,鼓勵這些教師先到新南向國家服務,開啟一條新的道路。
這樣的答案,在潘文忠看來,或許自以為很有「創意」,因為一方面呼應了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另一方面又解決了國內「流浪教師」的問題。然而,任何腦筋清楚的人立刻可以看出其中的矛盾:第一,台灣人才外流已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教育部長不思解決,竟然還倡議將本國已培育完成的人送出去給他國使用。這種「巫毒」藥方,病豈不是越治越糟?第二,就算這些教師願意「流浪到遠方」,在語文條件的差異下,他們又能勝任那些東南亞國家的教育工作嗎?又有什麼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第三,潘文忠所謂的「獎勵措施」,不外是薪資及生活費用的補貼;但同樣的經費,為何不能用於台灣本地偏鄉或其他特殊教育的補助,卻要在他國揮霍?且讓本國年輕人流浪到異國?

一個什麼樣的政府,就會用出什麼樣的人來。潘文忠在教育界的資歷相當奇特,他雖具有不少教育行政經驗,卻從不曾在大學擔任過教職,唯一的教學經驗是小學教師。也因此,去年他從台中市副市長被拔擢進入林全內閣時,還曾獲得掌聲,以為他可以一展長才,為國民教育做出重要改革。誰料,他真正的「長才」,卻是對政治的迎合,以及對教育本質的踐踏。

潘文忠﹒教育部﹒促轉條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