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外埔文化景觀 體驗石滬捕魚樂
2017-12-01 14:07聯合晚報 記者胡蓬生、范榮達/苗栗報導
image



苗栗縣後龍鎮沿海曾有多達23座石滬,目前殘存的2座合歡、母乃,都在外埔地區。 報系資料照
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沿海現存「合歡」、「母乃」2座石滬,是當地先民特有的捕魚設施及珍貴文化資產,後龍鎮公所從去年開始,每年9月都推出「石滬文化節」邀親子、遊客體驗石滬捕魚的樂趣,吸引大批民眾參加。

後龍鎮外埔地區除了石滬,傳統牽罟捕魚也是當地的文化特色,近年來更成為社區體驗活動的亮點,後龍石滬、牽罟在外埔國小校長紀介五的空拍影像中呈現,擁有另一番讓人震撼的視覺感受。

後龍的石滬估計已有2、300年歷史,一說是原住民平埔族所建,也有一說是荷蘭人所建。後龍老輩漁民至今流傳的俗諺「水漲掘草埔、水退填石滬」,就是描述海邊漁民半農半漁的生活寫照,漲潮時漁民不能到石滬捕撈,水退時除了到石滬內撈魚,還是得時時疊填石塊進行維修。
image
.
傳統牽罟捕魚也是外埔地區的特色活動,外埔國小校長紀介五以空拍機記錄,畫面相當壯觀。 紀介五/提供
漲潮時魚群隨海進入 水退困在滬內

石滬在潮間帶以石塊搭建而成,漁民用人工將大、小不等石塊砌築成半圓形或ㄇ字形的石滬,漲潮時魚群隨海潮進入,水退時被困在滬內。

23座石滬 現僅存2座

後龍鎮公所表示,後龍鎮沿海的石滬曾綿延分布多達23座,早期在外埔、海埔、水尾、秀水、中和、南港一帶都看得到,這些石滬每一座都有名字,但目前仍完整保留的僅剩合歡、母乃;其中合歡直徑約150公尺,是最大一座,鎮公所辦的石滬文化節,民眾搶拿網子、水桶或用手捕捉留在石滬的魚蝦,是非常快樂的體驗,鎮公所連辦2年,參與民眾反應都相當熱絡,未來將持續辦理。

合歡、母乃2座石滬目前已由縣府文化觀光局公告登錄為苗栗縣「文化景觀」保存,但石滬因颱風等天候因素部分破損,鎮公所已向台電爭取150萬元經費,加上地方配合款30萬元,近期將進行修復,文觀局也向文化部提計畫爭取石滬管理維修經費,共同攜手營造外埔這兩處文化觀光的旅遊亮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