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dn / 評論 / 社論
聯合/十兆濫頭寸和台灣成長消失之謎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0-17 03:0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全體本國銀行存款餘額36.82兆元、放款餘額26.79...
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全體本國銀行存款餘額36.82兆元、放款餘額26.79兆元,存、放款差額超過10兆元,這是史上頭一遭,反映銀行濫頭寸問題日益加劇。 本報系資料庫
在日復一日的政治對抗氛圍中,一些重要的經濟訊息很容易受到忽略,台灣濫頭寸淹腳目的問題就是其一。金管會日前公布,國內銀行閒錢過多,到八月底止,存款總額高達卅六兆元,放款總額卻僅廿六兆元,濫頭寸突破十兆,創下歷史新高。濫頭寸破紀錄,除反映銀行經營變成「慘業」,更顯示台灣「錢多無處去」的困境。
濫頭寸多,表示資金氾濫,卻無處可去;銀行歡迎民眾登門借款,卻乏人問津。更基本的原因,則是國內經濟環境的「五缺」因素,造成企業家投資意願低落。尤其,政治上的管束及打壓氣氛,加上兩岸關係的退縮,都讓投資人充滿不確定感,寧可抱著死錢過日子,而不願善用資金投資創新。十兆濫頭寸,意味著「衝刺進取」年代的企業家已轉為「退縮保守」心態,新一代企業家則還未找到方向。但投資不足,則無法創造新的就業,無法帶動薪資市場上揚,更無法為經濟添加柴火,產生新動能。

企業投資不足,並非無病呻吟,而是殘酷的事實。企業不僅對國內投資興趣缺缺,根據經濟部的統計,今年四大投資指標,不論是「對外投資」、「對大陸投資」,或「僑外來台投資」及「陸資來台投資」,全部呈現衰退趨勢。換言之,不僅是本土企業家喪失投資信心,包括僑資、外資、陸資對投資台灣也都出現退縮止步現象。這樣的警訊,對照蔡政府一再重申「拚經濟」的口號,格外顯得諷刺。

對於經濟失溫問題,蔡政府雖屢屢以「股市最長萬點行情」作為辯解,認為股市交易熱絡,證明投資人對台股具有充分信心。事實上,如果拿掉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幾個明星股的光環,再扣除外資進出的影響因素,台股的熱度在哪裡?如果政府不是靠著「當沖降稅」來膨脹交易量,台股每天的實際交易量如何有破千億的量能?

更值得憂慮的是,過去十年,台灣有一些原本活躍的上市公司正在朝「中小型化」退化。其中,人們熟悉的宏達電、宏碁、聯電等知名大企業,由於市值節節衰退,已經變成了「中型企業」;其市值原本平均高於三千億元,如今縮減為不到千億的規模。另外,則有四十多家中型上市企業,已萎縮為小型企業。不僅如此,今年已有卅多家上市企業申請減資,大股東失去新的投資方向,失去擴充版圖的雄心,現在他們只想抓著現金過自己的好日子。這種現象,恐怕是台灣創造「經濟起飛」奇蹟以來,最大的一波投資退潮。

銀行體系有十兆元的濫頭寸貸不出去,說明台灣經濟衰退的癥結不是因為真的「窮」了,而是民間的投資意願低落,企業家創新、打拚的意志消退。而如果要問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的禍源,企業界十指所指的,是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五缺」;中研院士王平等人則主張,法律、環評、對中國大陸過於保守是「三大黑手」。除此之外,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的長期干擾,導致投資人無所適從。包括政治人物不時發動「仇富」鬥爭,挑撥勞資對立;發動「藍綠」及「認同」鬥爭,讓企業家無法免於政治選邊的紛擾,甚至被任意套上「賣台」罪名而一身汙名。如此汙濁的空氣,如何激起民間投資開創的鬥志?

日前有藝術家感慨,台灣的低薪「是自己害的」;事實上,台灣經濟的低投資、低成長,又何嘗不是自己害的。在台灣孤懸海隅的困頓年代,人們再怎麼辛苦,也要借錢去投資發展產業,政府則不時提出獎勵方案鼓勵企業投資。如今,我們有十兆濫頭寸放在銀行,既生不出利息,也變不出事業,更創造不了新的資產與就業機會。新安逸年代的到來,加上小確幸魔咒的發酵,以及永無休止的政治紛爭,難道就是民主台灣的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