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台灣 「文白之爭」多點寬容尊重
2017-09-20 02:39聯合報 pasuya poiconx(浦忠成)/中文教授、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花縣壽豐)
高中課綱國文選文文白爭議,多年來每隔一段時間總會引起熱議。由於議題背景複雜:先來後到的移民、省籍不同、家國情感差異、意識形態與各類學科見解等,幾乎每次的爭辯,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旁觀者「霧煞煞」,莫衷一是!在這樣的討論中,也許最可能居於客觀公允地位、在地歷史與文化脈絡縱深綿長的原住民族,卻經常是遭到忽略的一群,頂多在選文中放入一二課文,權作交代。

試想,中外古今佳文何其多!生也有涯,一個人能讀多少?換個角度,真正具備無可挑剔條件的選文真的存在嗎?一直堅持某些詩文不能選、某些詩文不能漏,本身不就是僵化、保守的思維?若以更開闊的胸襟,在中外古今(包括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創作的佳文中選擇,能讓我們的下一代具備開闊宏大的視野。

原住民族在台灣長達六千年的歷史,難道沒有值得選取的口傳文學與佳文嗎?試看蘭嶼雅美族神話敘述,天上的祖父(神靈)將其孫子裝入石頭、竹節,拋到蘭嶼島上,就是石生人、竹生人的祖先。各族的射日、洪水神話,何其壯觀!卑南族年祭所吟唱的典雅文言祭歌,意味雋永悠遠。鄒族mayasvi祭儀的迎神曲,曾讓多少音樂、藝術學者心醉神迷。何況近卅年來,原住民漢語文學、族語文學已然另闢蹊徑,成為台灣特色!

〈大甲婦〉是否可以選?其實沒問題!如果透過正確的教學導引,讓學生認識昔時台灣漢民社會是如此看待他族,在課程中師生集體經歷一段釐清的反思學習,就會讓這首詩歌的學習超越它原有的範疇,而涵括了歷史、社會與族群關係的認識。問題是,老師準備好沒有?師培教育可以幫助老師們嗎?也有原住民朋友認為一概不能選用出現「番」字這樣歧視性的詩文,這也有待斟酌。去年辭世的日文著作譯註大師楊南郡博士,在每一本書都會敘明,書中使用番、蕃字不是不敬,而是當時的用法就是如此。這是歷史真實,認識歷史真相,也很重要。

猶記多年前參加「九年一貫」國語文與鄉土語言課綱會議,席間一位國文教授對於因為加入鄉土語言導致國文時數降低而極為憤怒,起身慷慨發言:這樣子我們的國語文教育會淪落到什麼地步?我們怎麼對得起列祖列宗?當時作為原住民代表,我只好也起身發言:我們嘗試傳續我們的語言文化,也是想對得起我們的列祖列宗啊!台灣本就是多元族群文化共構而成,我們都有背景、包袱,彼此就多點寬容與尊重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