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 反映經濟困境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22 02:2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有兩則與勞動人力運用相關的新聞,一是備受矚目的基本工資審議,二是國發會針對人才外流危機提出了因應對策。這兩則新聞同時出現,正好可以相互對照,不幸的是,相互對照的結果更顯示出我國經濟發展與勞動市場面臨的深層困境。

基本工資審議的結果調高了4.72%,基本月薪將達22,000元、時薪則達140元,雖說每次調高基本工資總難以讓勞資雙方同時滿意,但此次資方看來較以往更為忿忿不平,直指此次是「政治性裁定」。

資方訴求中有一項是「中小企業資方正承受比勞工更大的壓力」,希望「共體時艱」,不要調高太大幅度的基本工資。這些訴求都說明了大多企業對於勞動投入的需求仍大,以至於仍希望透過低工資來維持「人口紅利」。此外,由現階段的外勞使用人數仍持續快速增加,甚至遠高於經濟成長率來看,台灣經濟對廉價勞動的依賴日深,充分反映出追逐低成本的經濟性格。這是台灣勞動需求面的現況。

另一方面,國發會憂心人才外流,直指人才外流的原因有三:一是低薪、二是鄰國挖角、三是投資動能不足。這是台灣勞動供給面的情況。國發會為此提出了四大對策—促進投資與協助產業升級、改善薪資與留才條件、提升就業力、鼓勵人才海外交流及回流。這則新聞顯然未引起太多重視,一來因為大家更關心會直接影響荷包的基本工資審議結果,二來這四大政策並無新鮮之處,每一項都是歷任政府曾宣示要大力推動的政策。

兩則新聞對照,可知台灣的勞動需求面仍視提高薪資如寇讎,致力維持低薪資成本;勞動供給面則呈現人才因低薪出走日多,已成國家危機。這樣的供需失衡反映了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困境,因此若要解決問題,必須由結構性著手,各種單一政策難有實效,歷史已有明證。經濟部各局處對於「促進投資與協助產業升級」每年投注無數經費,換得的卻是「中小企業資方正承受比勞工更大的壓力」。這種無視效益成本比極低的政策還是少用的好。

台灣向來自詡擁有豐沛技術性勞動,奈何如今卻愈來愈依賴屬於非技術性勞工的外勞。當外勞源源不斷供應,廉價外勞也使得台灣的產業升級轉型受到影響。當全球朝向智慧化生產、減少勞動投入的趨勢大步邁進時,我們卻反其道而行地更大量使用外勞。當業界用「調高基本工資只是便宜了外勞」為由抗拒調高基本工資時,其實正凸顯了本土勞工已被外勞挾制的事實與悲哀。

依據經濟原理,一國的經濟成長係善用其各項資源而來,其中最具優勢、最被利用的資源會有相對較好的報酬。台灣地狹人稠,向來欠缺各種天然資源,最重要的資源是優質人力,因此人力報酬理應相對較高。但勞動市場失衡的現象說明了勞動市場受到外力扭曲,勞動價格難以自動調節供需,並反映在實質薪資的長年停滯之上,一旦有「鄰國挖角」情事,當然就很難留人。

我們觀察美、日、韓等其他國家的狀況,近年來實質薪資都有明顯成長,與台灣實質薪資停滯的情形迥然不同,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經濟都能提供愈來愈多的專業性人才需求,因此不但薪資得以成長,也沒有人才外流危機。

政府是應該協助產業發展,因為產業發展可以帶來更高的所得、更好的勞動條件與更理想的所得分配。然而,若政府協助產業的政策無法達到上述目標,甚至使之惡化,則政府的產業政策就有檢討的必要。或許拿掉許多過度協助與保護的政策,讓廠商開始練習面對合理成本,讓企業主開始思考如何真正發揮企業能力,才是真正有助於產業轉型升級的良方,也才能真正「把餅做大」。

薪資﹒基本工資﹒外勞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