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漏斗胸」 3D列印技術使矯正更精準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7-22 12:38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image
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今日聯合舉辦「建構全醫院3D列印醫療服務論壇」,向外界介紹醫療領域的應用,也邀請到享譽全球的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恩分享經驗與新技術。記者羅真/攝影
每800個新生兒就有1人有先天性的胸骨凹陷「漏斗胸」,變形較嚴重者可能影響心肺功能,需要手術植入矯正版加以調整。然而,矯正版的曲度、長短與置放位置的拿捏,全仰賴醫師的臨床經驗,但隨著3D列印技術的引進,可精準將凹陷的胸骨「印出來」,提供醫師「事前演練」,增加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後併發症風險。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指出,「漏斗胸」為先天遺傳所致,發生率約1/800,凹陷的胸骨可能讓患者在活動時感到胸悶不適,甚至會因外觀與眾不同而影響自信,每年約有300至400位患者接受手術。

他指出,最早的外科手術會將患者的胸骨與肋骨打斷,再設法讓將骨頭撐起,回歸正常胸骨略往外突的形狀。在1994年左右,台灣引進新的矯正手術,將長條狀、略彎曲的矯正版適當穿進肋骨間的空隙,平均植入時間約3到4年,讓矯正板逐漸將內凹的胸骨向外推擠,慢慢達成矯正效果。

不過,矯正版的曲度、長短與置放位置的拿捏,全仰賴醫師的臨床經驗。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總住院醫師林冠勳指出,過去進行矯正手術時,醫師會用模板在病人皮膚上測量,評估需要何種尺寸與曲度的矯正版,但這般測量經常無法十分精準,矯正版植入病人體內後,醫師可能會發現必須再拿出來調整、再置入,每每進出都會對病人造成微小傷害,併發症發生率約1至2%,嚴重可能損傷病患心包膜、術後出現胸腔積血水等。不過,3D列印技術引進後,可精準將凹陷的胸骨「印出來」,提供醫師「事前演練」,提升手術成功率與病患預後。

黃才旺說,過去手術時間約須花費1個多小時,3D列印技術的輔助,讓手術時間縮短20分鐘以上,平均能在40分鐘內完成。目前三總正以20幾位患者進行一系列臨床試驗,盼在年底能發表初步的研究結果。

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今日聯合舉辦「建構全醫院3D列印醫療服務論壇」,向外界介紹胸腔外科、骨科、口腔外科、整形外科與復健科領域的應用。林冠勳以胸腔外科為例指出,3D列印技術除能輔助「漏斗胸」的矯正,還能藉由精準將病人的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等製成立體影像,讓醫師在術前更清楚病灶位置,模擬手術過程,降低醫療風險。

.image

3D列印技術近來醫療上應用廣泛,包括胸腔外科、骨科、口腔外科、整形外科與復健科等。記者羅真/攝影
image
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今日聯合舉辦「建構全醫院3D列印醫療服務論壇」,向外界介紹醫療領域的應用,也邀請到享譽全球的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恩分享經驗與新技術。記者羅真/攝影
image
三總曾收治一名16歲的「漏斗胸」女孩,矯正手術以3D列印技術輔助,最終成功矯正其凹陷的胸骨形狀。圖右為3D列印技術模擬出女孩原來的凹陷胸骨。記者羅真/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