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意論壇
護蕉價 公民團體介入 遠勝過不作為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24 03:20聯合報 雷立芬/台大農經系教授(台北市)


農政單位預言「加持」,蕉農焦慮香蕉價格會一路探底。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政單位預言「加持」,蕉農焦慮香蕉價格會一路探底。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產品價格隨著天候變化,似乎是天經地義,不但如月之盈虧,周而復始,還在不同品項間輪替。
年初高麗菜價直直落、香蕉價格居高不下;梅雨季一到,高麗菜價應聲而漲,香蕉價格除了農政單位預言「加持」外,還遇雨則發加速成熟,下滑速度更是驚人。

果菜價格一高,消費者抱怨連連時,政府就緊急釋出冷凍蔬菜,或者開放進口。果菜價低迷到農民血本無歸時,政府便花錢耕鋤或官員排排坐吃香蕉。

農產價格波動,總結原因不外乎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再加上運銷體系不健全。供過於求可能肇因於天氣,也可能農民搶種;供不應求,除了天候因素外,也可能人為囤積所致。

運銷體系不健全則導致價格傳遞過程被扭曲,譬如產地價格下跌時,消費地價格未能即時反應;產地因供不應求造成價格上漲時,零售價格調升幅度往往高於產地甚多。這種情況,不但消費者喊吃不消,農民也說沒有賺到錢,錢到哪裡去,只好說有菜蟲。

天候問題即使倚賴環控溫室、植物工廠,仍無法完全消除生產量之不確定性。因此,運銷體系,除了具有貨暢其流的功能,更應有調整供應量與需求量的能力。譬如國內生產供不應求時,緊急進口增加供給;供過於求時,創造消費以增加需求。

道理很簡單,執行時機與執行者才是關鍵。傳統運銷體系,包括販運商、批發商、零售商、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等。消費地批發市場(如台北農產公司經營的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聚集各地農產品,再經由拍賣或議價方式,快速將貨物分散到零售市場,完成貨暢其流的功能,且每日批發價格成為產地出貨的參考數據。

不過,批發市場是否有能力增加供應量或創造需求量,則令人存疑;因為批發市場必須先具備倉儲設施,才有能力調控批發數量;惟批發市場經營者不容易籌措到投資倉儲設備及儲存農產品所需要投入之資金。

另一方面,販運商自產地集貨,再運送到批發市場轉手。生產規模小的農民,往往倚賴販運商銷售農產品。只要傳出生產過剩消息,再加上銷售管道被鎖住,產地價格必然開始下滑。

年初高麗菜慘跌時,曾有公民團體向農民採購後,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扮演販運商的角色,增加農民銷售通路,成為傳統運銷體系外的新機制。然而,這種作法可能違反「農產品市場交易法」的規定:農產品第一次批發交易,應在交易當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之;其次,消費者可能質疑價差是否合理。但是,該種作法遠勝於無作為或不積極作為。

為了避免香蕉價格快速崩盤,實有必要再透過公民團體集結社會大眾的力量,讓蕉農的辛苦有回收,何況,農業取之大地,已經生產的農產品沒有被消費而被銷毀,何止浪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