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兩岸金融交流 別被政治卡住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17 04:0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持續低迷惡化,目前兩岸官方缺乏互信與合作基礎,也使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往來進入冷凍期。然而中國大陸是台商投資、營運的主要海外市場,在官方交流停頓下,為了保持未來兩岸關係的彈性與協助台商在大陸的發展,兩岸民間、專業組織,甚或半官方組織的各種會議、論壇應該不能斷。

因為巴拿馬與台灣斷交、跟中國大陸建交,在政府高層指示下,金融總會將不出席本周日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包括金融總會理事長、台灣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金融總會秘事長、華南金控董事長吳當傑,同時一些金融周邊單位的代表也選擇跟進,頓時讓目前僅剩無幾的兩岸金融交流,可能再急速萎縮。

政府高層要求金融總會不參加海峽金融論壇,目的在向大陸中央表達不滿,但實質意義並不大。

在中巴建交後,蔡總統已經正式對中國大陸表達嚴正抗議,不參加海峽金融論壇的舉動,對台灣立場的表達助益甚低,反而影響未來兩岸的金融交流。

為何兩岸金融交流不能斷?台商在大陸的經營模式,已經從設廠生產、再外銷的模式,進一步轉變成主打大陸內需市場,因此台灣金融業有需要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相關金融服務;況且,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以及距離和語言、文化等因素,大陸市場也是台灣金融業者無法忽略的區域;即使民進黨政府主打新南向政策,也不可能忽略大陸市場。

台灣與大陸已經有建構金融主管機關正式的溝通管道。在簽訂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2010年3月、2011年9月金管會發布、修正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投資許可管理辦法,放寬兩岸銀行業互設分支機構及參股投資的管理規定,並放寬海外分支機構與國際金融業務方行(OBU)辦理大陸台商與大陸企業授信業務的限制;同時,雙方已建立風險控管機制。而且,在簽訂兩岸銀行、證券、保險業監理合作備忘錄後,兩岸金融主管機關建立監理合作平台會議,輪流在台灣、大陸舉辦,對於台灣金融業在大陸的業務發展有所助益。

在上述機制下,台灣金融業在大陸發展已獲得一些成果。在銀行業部分,金管會已核准13家國內銀行赴大陸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其中29家分行、11家支行及三家子行已開業,另設有三家辦事處;就子行型式而言,以透過併購方式的富邦華一銀行規模最大,有總行營業部、六家分行、16家支行。而大陸銀行業在台灣,則有三家分行開業,並設有兩家辦事處。

在保險業部分,金管會已核准12家國內保險業及三家保經公司赴大陸地區參股投資,並已獲大陸核准參股投資大陸地區七家保險業者、兩家保經公司及一家保代公司。

因此,我們要強調兩岸金融主管機關交流的重要性。首先是爭取分支機構的設立與業務開放,其次是瞭解台灣(大陸)金融業在大陸(台灣)的經營現況、遭遇問題與發展機會。再者,可以建立兩岸金融緊急狀況的通報與解決的機制。

在太陽花學運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簽成、貨物貿易協議進度停頓,同時兩岸金融主管機關監理合作平台也停擺,目前只剩兩岸金融業者個別的交流,對金融的監理及業者的營運,已無積極具體的幫助,如果連最基本的交流都沒了,對金融業、台商都有負面影響,進而不利台灣的經濟發展。目前兩岸政府交流已經卡住,但是希望在比較專業、偏向產業的金融交流,能夠不受政治影響,為兩岸往來留下活水;更進一步,由於兩岸金融主管機關交流對於金融發展與風險控管有著重要影響,我們期待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平台能夠重啟運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