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永康街商圈 馬賽克三明治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5-18 03:27聯合報 邱一新(TVBS周刊發行人)


多采多姿來自食材本身色澤。 圖/邱一新提供
多采多姿來自食材本身色澤。 圖/邱一新提供
台北永康街一帶,商家風格意識頗強,巷弄間散布不少特色小店和個性餐飲,實是食步最佳區塊。每隔一陣子去逛,總有新店出現,譬如開幕不久的「奧地利小麵包兒」。
原以為它賣「凱薩麵包」(Kaisersemmel):一款奧地利代表性麵包,因表面烙有皇冠紋而得名,普遍吃法是當餐包或夾入火腿香腸當漢堡吃——結果賣的是,色彩繽紛的「開面三明治」(open sandwich),立即聯想到維也納舊城區一家buffet型態的開面三明治老店Trzesniewski。按指南上說法,卡夫卡住維也納時也常光顧,似乎想仿創「瑪德蓮蛋糕之於普魯斯特」式文學連結:食物暗藏召喚回憶的力量。

旅途中,每遇烘焙坊,我就情不自禁聞香而入。在我體會,旅行有著麵包的本質:時間的醞釀(發酵),才能成就美味,所謂「少一分速度,多一分麥香」,同理,要挖掘一個地方的沈潛之美,也需要在一個地方「發酵(食步)。

其實無須名人加持,光看那些擺在冷藏櫃中、塗滿了各式各樣醬料的三明治,彷彿馬賽克拼貼畫,教人食指大動,老外稱為「食指三明治」(finger sandwich)或「吮指美食」(finger food),已暗示非飽餐之食,而是使人開胃開心之小點,稱為「馬賽克三明治」不亦美乎?

其口味約20種,多采多姿來自食材本身色澤,譬如洋蔥沙丁魚、蝦醬煮蛋、鮭魚、紅椒、白蘑菇、白乳酪等,打成泥狀,再塗於紮實的裸麥吐司上,味道頗佳,只是冷食稍不習慣,且以啤酒或伏特加佐餐(咖啡無售),令人不得不作如是想:維也納人難道都用酒精在胃腸中加熱菜餚?

返回永康街吧。果真學自維也納。店中目前僅推出南瓜、波菜、甜菜根、蛋黃、起司、蛋白紅醬等六款抹醬,塗抹在奇亞籽吐司片上,吃時回烤,增加香氣和酥脆口感,但能否被市場接受仍有待觀察,畢竟只有去過維也納的旅人吃得到回憶況味,或也能滋生嚮往之味吧?!此店咖啡採用來自奧地利的「朱利曼尼」(Julius Meinl),可說是巧思,因為維也納人通常以咖啡——尤其是「米蘭琪」(Melange ,熱咖啡與熱牛奶各半,再加上牛奶泡沫)啟動一天的生活。

當我手握朱利曼尼專用咖啡杯─造型源自倒扣的土耳其傳統毯帽,記憶中泛起的不再是旅人的孤獨,而是那些強化了維也納識別的風格咖啡館。風格,已成為店家、甚至城市競爭力之關鍵。

事實上,歐洲的咖啡館文化源自維也納,咖啡香就像音樂瀰漫街頭,所以,我們才會讀到「如果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如果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路上」(奧地利詩人Pet r Altenberg)這樣動人的文字,為維也納咖啡館文化列入「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做了最佳詮釋。

希望奧地利小麵包兒能更多品項呈現,也期待永康街商圈能持久它的風格意識。台北亦然。(食步台灣之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