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 不能「必有一倒」!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4-29 03:40聯合報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新北市)

聯合報「致.照顧者」專題報導,凸顯台灣面臨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的挑戰,更應深入探討人人都是照顧者,或長照家庭的議題。

基本上,無論社會的變遷樣貌有多快多大,在可見未來,「家庭」是不會式微或消失;相反的,限縮於生育模式、人口組成及社會變遷等發展,使得「家庭復歸」依舊為諸多社會體系的一項重要單位。

國家公權力之於「財政赤字」,及家庭支持能量之於「照顧赤字」,兩者形成相互糾葛關係。嬰幼兒或青少年的「照顧」及身心障或長者的「照護」,是家庭能否穩健運作的重要變數,只不過,其中潛藏諸多迷思:

首先,「重兒少、輕老殘」以及「偏幼兒、略少年」的認知,依舊是現行政策規章、整合服務及輸送體系的軸線,兒少優先於老殘的家庭與社會關注,讓資源配置產生了某種傾斜或扭曲現象,如此只會讓上述的照顧或照護,成為家庭崩解最後一根稻草。

「照顧者」一詞,包括對未成年人、學齡前幼兒之主要照顧者、替代照顧者、協同照顧者的不同角色,及針對長者之新手照顧者、兼職照顧者、全天候照顧者的殊異身分。

以兒少為主的照顧事宜,如何紓解父母生養照顧的壓力,生育津貼、育兒補助、公共托育等現金或措施,多屬於支持與補充性質,雙親也大都願意承擔此甜蜜的負荷。

對於高齡父母的照護,局限傳統觀念、文化主義、制度環境等結構條件,這使得日間照顧、社區托老或機構養護,淪為陪襯或喘息性質的有限功能,無法成為照護年邁雙親晚輩解套機制,變成「家有一老、必有一倒」!

因此,有必要針對規範層次的認知,進行解構與新構,如照顧兒童之際,資源也應依比例用於青少年身上,藉此正視諸多校園吸毒、學習怯志與未來茫然的成長課題。

如何將居家、社區與機構的照顧照護,鑲嵌成連續性關係,對於從新手到全天候照顧者的演變型態或角色轉換,更是應嚴肅思考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等的建制化工程,藉以讓「長照家庭」恢復應有的生活與生命品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