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蘋果光下的台灣經濟隱憂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30 03:4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圖為北京的蘋果門市。 美聯社資料照
隨著曾引領時代風潮的手機業者諾基亞,在今年大張旗鼓的重返市場,對於蘋果公司藉由iPhone及iOS系統,打造出一個連結App開發商及消費者間的「平台」,在短短十年期打敗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全球五大手機業者,並成就逾90%產業利潤在手的霸業,令人更加有感。尤其是今年各界對台灣下半年經濟成長抱持期待,還得「歸功」於蘋果將發表最新的旗艦級智慧型手機iPhone 8。
有別於台灣廠商熟悉的「價值鏈型」(value-chain model)商業模式,耶魯大學教授艾爾斯通(M. Alstyne)等人撰文指出,由蘋果公司引領的平台經濟,其商業模式有三大特色:其一,平台業者不需要掌控生產資源(如原材料及生產技術),而是讓參與者藉由平台更有效地為其生產資源創造價值;其二,價值鏈型商業模式透過優化組織內部的生產資源來創造價值,平台型則在於增進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互動以創造價值;其三,價值鏈型商業模式著重創造消費者最大的效用,屬於線性競爭型態,但平台型從參與者間的反饋和互動中,獲得資訊來創造生態體系最大的價值,為非線性的競爭型態。簡言之,當平台經濟的參與者愈多,創造出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與價值將愈龐大。

更重要的是,當善用平台型商業模式的企業找到方法,切進以價值鏈商業模式為主的市場時,得以成功整合平台效益的公司往往獲勝,而當年蘋果公司進入手機產業即為顯例。也難怪當Google與蘋果公司紛紛表態切入汽車領域時,老牌的汽車生產商莫不嚴陣以待,以避免自家企業成為下一個諾基亞與摩托羅拉。艾爾斯通等人亦斷言,當代企業若不能創造平台,或不學習平台經濟的新規則,將無法保有長期競爭力。

近年來,平台經濟已不單僅有蘋果公司的形式。隨著資訊科技發展,如今平台的建立與壯大變得更簡單且成本更低,使數位平台經濟發展快速與種類多端,諸如重新定義消費者與財貨生產商關係的阿里巴巴、開創資訊取得用戶與廣告商關係新模式的Facebook,以及顛覆計程車駕駛與客戶接觸管道的Uber等,都是成功的平台商業模式。但令人遺憾的是,就統計數據看來,目前台灣仍偏重價值鏈型商業模式,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平台型商業模式。

首先,Alexa的資料顯示,美國前十大流量網站均屬本國企業,並有包含Google、Facebook、Amazon在內的七個網站同時擠進其他國家前25大網站;中國則因政府監控網站讓海外網站難以競爭,以及國內人口龐大易創造網絡效應下,前十大網站皆為本土公司,亦有百度、騰訊及淘寶等三家業者在其他國家擠進前25名。相較之下,台灣前十大流量網站中,即有五家屬於國外公司,其餘擠進前十大的本土網站則多屬新聞網站或論壇,皆未成功創造出能結合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平台經濟模式,且僅在國內具影響力。

再者,著名智庫全球企業中心在去年11月發布的《崛起的亞洲平台》(The Rise of Asian Platforms)報告中,以市值8億美元做為評選門檻,挑選出62家成功運用平台商業模式的亞洲企業。其中,中國有33家企業上榜,市值共約8,000億美元;東北亞有17家(韓國五家、日本12家),市值約2,440億美元;東協國家有三家(人口較少的新加坡也有二家),市值約70億美元,台灣則掛零。即使今年新台幣明顯升值,令市值達261億新台幣的網家可擠進榜,但比起其他亞洲國家,稱台灣為平台商業模式荒漠,亦不為過。

從目前平台經濟發展趨勢看來,未來將有更多價值鏈型商業模式市場會被平台型滲透。因此,即便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不差,也只算勉強仰賴價值鏈型商業模式求生,若企業不盡快創造或融入平台商業模式,台灣要有長期經濟動能恐將困難重重。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