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打造社企生態系 讓經濟健康成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9 01:1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重大遊覽車車禍事故,再度凸顯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低成本經營所導致的低薪、過勞、低品質等特徵,以致人民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完全無法與經濟同步成長。企業追逐利潤、國家追逐經濟成長數字所衍生的惡果亟待修正去化,否則追求經濟成長將失去意義。這其中,推動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發展便至為必要,當是政府必須認真思考、落實的重要政策。

社會企業關注類型非常多元,包含弱勢關懷、在地發展、生態環保、公平貿易等,都是為解決經濟發展至今所衍生的種種困難課題。這些問題既來自爭逐利潤的眾多傳統型企業,就難以期待靠傳統企業自我修正來解決。因此,除了政府必須建立各種法規制度來補破洞之外,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是許多國家注重的解決方式,在台灣,更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社會企業泛指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創新企業組織,透過一般商業營運而非捐贈的模式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另依據我國「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的廣義定義,社會企業泛指透過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其所得盈餘主要用於本身再投資,以持續解決社會或者環境問題,而不是為出資人謀取最大利益。就組織特性上,社會企業同時追求社會與經濟利益,但以創造社會影響力為主要使命,因此,推動社會企業發展,不僅可增加就業機會,亦可達到社會公益目的,藉以平衡社會發展。

近來公司法研議修正,其中「社會企業的立法政策」為公司法修法的重要議題之一,不僅有學者建議公司法修正應納入社會使命議題,設立社會企業型公司(兼益公司)專章,還採用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的建議,透過vTawain平台由人民參與修法。不過,對於一般民眾而言,社會企業還是模糊的概念。

依據2015年社企流與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的調查,台灣有八成以上民眾仍未聽過「社會企業」一詞,且其中真正理解社會企業含義的只有4%,遑論瞭解推動修法對社會企業與經濟的影響。不過,調查亦顯示有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認同兼顧獲利與追求公益的經營模式,未來也願意多付5%至10%的價錢支持社會企業的商品及服務,顯示台灣推動社會企業發展深具潛力。

社會企業源起於1970年代。以社會企業發展最為成熟的英國而言,根據2013年社會企業商會統計,英國約有7萬家社會企業,其經濟貢獻達187億英鎊(約合新台幣7,143億元),共僱用近100萬名員工,顯現推動社會企業亦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並同時解決社會問題。在亞洲,因經濟快速擴張導致各國面臨諸多社會問題,如城鄉差距、人口老化、環境汙染等,因此包含中國大陸、孟加拉、新加坡、香港及南韓等國皆相當重視社會企業發展議題。

我國在2014年通過《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但相較於社會企業發展成熟的英國,我國社會企業仍處初步發展階段。英國著重於整體生態系發展且推廣多年,包含以政策提供諮詢與輔導、簡化行政程序、支持社企中介機構發展、加強社企與其他組織合作、健全社會金融與社會投資環境、建立民間發聲管道、培育社會企業種子等,且致力於營造有助於社會企業發展的文化,如建立社會企業資料庫、訂定社會企業日(Social Enterprise Day)、舉辦消費者教育的活動 (Buy Social)、每年舉辦全國社會企業成果展、舉辦社會企業競賽活動、促進社會企業融入各級教育系統、規劃相關研究等。對於社企生態系仍有待精進提升的台灣而言,這些都值得借鏡參考,甚至在推動社會企業修法之前,就應該開始建構完善社會企業生態體系的前期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