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意營收」的CEO 卻讓星巴克營收152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7 09:00聯合新聞網 創新拿鐵


文/肇恩

根據財務報表,2015星巴克在全球創造將近152億美金的營收和27億美金稅後淨利。2016年,根據Millward Brown(市場調查公司)的評選,星巴克獲選最有價值品牌第21名。除了在全球表現亮眼,星巴克去年在台灣營收達85億台幣、稅後淨利達8.27億台幣,成為了統一集團的搖錢樹。

本文四大重點:1.比起營收,更在意核心價值。2.下放權力,讓員工發揮。3.與顧客良好的互動,才是成功的關鍵。4. 舒茲最重視的「人與人的互動」與「第三空間」。


而星巴克幕後的推手是創辦人兼現任CEO舒茲(Howard Schultz),他在1987年買下老星巴克(西雅圖的一家平凡咖啡店),並把它改造成世界級的連鎖品牌。2000年,舒茲宣布卸任CEO,專心於星巴克的全球戰略。2007年,星巴克由於成長過於快速又適逢金融海嘯,不僅顧客人數停止成長,股價還受挫42%。

為了阻止星巴克的崩盤,舒茲2008年重新接掌CEO,一上任便重新把重心放回「夥伴」身上(星巴克的夥伴是指員工),而非財務報表上的數字,並成功帶領星巴克扭轉頹勢。

2016年,舒茲再次宣布要在隔年4月3號退休,當天星巴克股價下跌3%,從此可以看出舒茲對於星巴克的重要性。身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舒茲在退休前也給其他管理者4個管理訣竅。

1.比起營收,更在意核心價值

星巴克在2006年以後,因為擴展過於快速,造成諸多問題,如:在很多家分店都發生,店長不重視式咖啡品質、咖啡調配師不記得熟客名字、領導階層注重財務數字而非公司的核心價值「人與人的互動」等問題。

在2008年碰上金融海嘯,星巴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夾擊,股價也從2006年的40元美金下滑至16.8美金。

舒茲在2008年接手處理「公司內部經營」和「全球景氣低迷」的雙重危機,第一件做的事便是讓員工「重新學習」。在2008年2月26日的晚上,舒茲不顧營業額的損失,要求全美的星巴克停止營業三小時,重新訓練員工如何製作好的咖啡。此外,還舉行了星巴克領袖研討會,希望能重新強化品牌的核心價值「人與人的互動」。

>>> 看完整原文,請至延伸閱讀 ↓

連鎖效應/服務業精進 從人力升級開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7 01:11經濟日報 李培芬


標準化是商業服務業得以放大規模的基礎,因而將其解讀為「不靠人經營」,但是所謂「不靠人經營」並不等於「不需要人經營」,對於商業服務業而言,其經營的關鍵正是人力資源。

以前我們說:「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但是現在我們要說:「人不是萬能,沒有人卻萬萬不能」。因為對於商業服務業而言,以往的困境是沒有錢開店;現在則是沒有人開店。

不靠人經營解決的是「非某人不可」的問題,就像傳統餐廳需要仰賴廚師,沒有廚師就不行,可是連鎖餐廳「去廚師化」、「去技術化」,沒有廚師的技術,也可以擔任後廚的工作,因而做到「不靠人經營」。

所謂去廚師化或去技術化,切勿簡單詮釋為不需廚師和不需技術,廚師團隊提升為研發團隊,是創意創新的泉源;而技術經過拆解展開與標準制定,形成具備一致性的流程。

進入規模商業運轉,絕對需要人來經營,而且不是一兩支隊伍而已,要能撒豆成兵,不斷地培養出人才梯隊才行,最終掌握人力資源,才能掌握市場規模。

有位複式加盟商,成功的祕訣就是比總部祭出更高的薪資成本,同時培養店長內部創業,因此網羅不少店長好手投入其門下,他將11家店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還從中培育出兩位督導人員,最近他收了兩家店,問他為什麼要結束營業?

並不是生意不好、也不是沒有錢賺,而是人才梯隊銜接不上,加之離職率高,人才出現斷層,只好關閉兩家店舖,集中人力營運。

店長經營店、老闆得經營人,有人才有店!

互聯網科技發展,無人店舖概念盛行,但是實證的結果,無人店舖營業額只能做到一般店舖的三、四成而已。推究其原因有三:

一、人際互動傳達體驗:店舖是現場的營運、五感的傳達,人和人的互動十分重要,這就是連互聯網產業都非常重視的體驗經濟,從而驅使著互聯網商業紛紛落地開店。

二、接觸介面仍待提升:目前全球各地,均有在店裡推出機器人服務、平板電腦點菜等實驗計畫,但論其服務細膩和精確度,目前還無法取代人的服務。

三、需求來自於人性:隨著科技發展,未來像電影情節,妙肖真人的機器代理人出現,此時上門購買的也是機器人,但真正產生需求的還是人,這一點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

「需求」!企業關心並探討顧客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內部顧客的需求,也十分值得探索,這是人力資源部門最重要的功課,也是選育用「留」考的關鍵所在。

人為什麼要工作?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或許給出了部分的答案。

人在工作中不斷的定義自己,隨著年齡、待遇、職位的調整或提升,從中得到存在感、認同感,以至價值感。薪資、福利當然重要,但這不是全部的解答。

長年輔導連鎖企業,在店群、區域與總部的人力資源配置上,發現就算薪水低一點、責任重一些、壓力大一點,大多數夥伴只要有機會,還是會選擇往區域或總部發展。

需求人力資源,就必須比同業更花工夫、深入瞭解,從而經營好內部顧客對生涯發展的「需求」。千萬別神話「標準化」甚至是「科技化」,內部創業、全員股東機制的建立,也就更顯重要了。

(作者是行政院勞動部就業安定基金審議委員、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

管理一點靈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7 01:10經濟日報 郭士納(IBM公司前總裁)


如果強調什麼,你就檢查什麼;你不檢查,就等於不重視。

策略行銷/攻M型車市 雙B打一手好牌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7 01:10經濟日報 邱馨儀


台灣汽車市場百家爭鳴、競爭激烈,其中雙B不僅是台灣豪華車代名詞,兩個品牌不管在車款或是行銷策略上往往被相提並論,形成有如捉對廝殺的局面。從豪華房車到SUV、再到豪華小車,兩大品牌推出車款愈多、拚鬥得愈激烈,更愈是帶動豪華車的銷售,雙B決定台灣豪華車的走勢。

引領風潮 帶動新趨勢
2016年,雙B在台灣創造不可能的神話,賓士掛牌數直逼2.5萬輛,BMW也達2萬輛的成績,對比台灣去年44萬輛的規模,雙B即占了十分之一。其中賓士在SUV搶下半壁江山,BMW今年則鎖定5系列房車與豪華小車另闢戰場,雙B的新車策略其實也宣示著汽車市場的趨勢。

賓士去年在台銷售創下歷史新高,一方面是主力車款E-Class改款,另一方面則是前一年發表的SUV車款發威,搶下豪華車SUV龍頭的地位。

雙龍搶市 激戰SUV車款
前年賓士發表的SUV車款因為降低售價、拉近與BMW同級競品的價格,銷售大幅提升,在SUV車款的銷售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扭轉以往BMW在台灣休旅車市場獨霸的局面。

雙B在SUV車款已經激戰一場,今年BMW 5系列即將改款上市,與賓士E-Class的戰爭正蓄勢待發,此外BMW的豪華旗艦車款更挾著百年紀念車款的超級搶手,順勢發表兼具性能與豪華特色的M760 Li,在頂級豪華車市場的著力也愈來愈深。

去年BMW台灣總代理汎德汽車全台銷售17,000輛,總數之中BMW 7系列豪華旗艦房車就賣了近1,500輛,成為豪華進口大型車級距中的銷售冠軍。2017年汎德公司乘勝追擊,將引進13個新車系、超過50款新車型,以完整的產品及銷售策略布局台灣市場,年度銷售總量預計將超過18,000輛。

BMW百年紀念車款。 汎德/提供
BMW百年紀念車款。 汎德/提供
汎德公司總經理杜黃旭指出,汎德汽車在台灣的總銷售量其實僅約全球銷售量的1%,但BMW百年紀念車款定價1,258萬元、全球限量100輛,台灣卻能搶到五輛配額,這是值得注意的現象,不僅顯示台灣豪華車買氣佳,也受到BMW原廠的重視。
紀念車款 未售先轟動
這款車是BMW在台銷售最高價的車款,早在售價還沒確定之前,五輛車就已全數售出。

事實上,BMW在台銷售雖然占全球銷售約1%,但豪華旗艦房車等級的大7系列在台銷售卻在全球BMW 7系列的占比達到近4%。台灣不只是對雙B品牌偏好度居高不下,而且在豪華車的買氣更超出一般,這也是汎德能搶到5%配額的關鍵。

名為「BMW Individual 7 Series THE NEXT 100 YEARS」的紀念車款,汎德引進最高級距車型BMW Individual M760Li xDrive Model V12 Excellence THE NEXT 100 YEARS共五台,強調品味珍藏。

因為數量有限,下訂的客戶都是不計售價早早下訂,早在拿到配額之前,通路端訂單就超出配額。但凡只要等到售價出來,一切都來不及了。汎德公司的老闆自己想買這部紀念車款,但才提出詢問,銷售主管就「建議」她買別的車,因為配額已經賣完了,至於著名金控公司的老闆雖然也想買,但消息來的太晚,也只能向隅。汎德公司受此激勵,對豪華大車的市場更加樂觀。


賓士A系列豪華小車。 Mercedes Benz/提供
降低門檻 強攻小型車
台灣的市場極度M型化,除了高價限量車款熱之外,豪華小車也是主流。雙B這幾年都強推豪華小車,包括賓士的A系列、B系列與BMW的1系列、2系列侵蝕國產大車市場,今年這個趨勢會更加明顯。

杜黃旭說,豪華進口小型車先驅的BMW 1系列與充滿多樣面貌的BMW 2系列,兩者在台五年來銷售成長達五倍之多,2016年更成為豪華進口小型車銷售冠軍,2017年看好持續領先。BMW 2系列雙門跑車將於今年下半年度改款發表,銷售勢必還會再加溫。

在雙B各擁許多死忠車迷,又持續引進豪華小車車款,降低加入雙B車主的入門門檻,可以預期的是,台灣車市進口車的比重還會持續攀升,而國產車的空間恐怕是愈來愈小了。

會計師看時事/川普新政 牽動台資生醫業布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7 01:10經濟日報 虞成全、 陳惠明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所提出的「可負擔健保法案」,讓美政府在醫療公共支出上大幅增加,該法案還有保費與自付額負擔過高等問題。新任總統川普在上任第一天已簽署行政命令,指示有關部門採取措施,舒緩歐巴馬健保法案帶來的「負擔」,並於1月底的白宮會議中,對製藥公司指出應調降藥價,但承諾將簡化美國FDA對新藥的審查程序及效率。

美國早在2015年通過醫療保險改革法案MACRA,將大幅修正核價模式,並於2016年通過「21世紀治療法案」鼓勵開發新醫療技術,顯示美國醫療保險改革不會因川普廢除歐巴馬健保法案而停下腳步。

另一方面,觀察台美的生醫產品貿易,2015年生技產業出口值約新台幣1,177億元。2015年西藥製劑出口美國約占該項出口額的19.7%;醫療器材出口美國約占該項出口額27%,均為主要出口市場。

川普上任後,短期內我國西藥製劑及血糖計在美國價格不會有太大變化,後續應持續觀察川普的百日新政是否有實質的降價規劃;同時,新任美國FDA長官人選,也將決定主管機關對藥價及加速新藥上市審查的政策方向。

川普新政提出一系列的稅務改革政策,一方面降低企業及個人最高所得稅率,一方面則透過提高進口稅的方式吸引美國製造業回流,創造美國就業機會。若稅改通過,美國企業所得稅將從最高的35%調降至15或20%,雖然同時也會取消多項租稅扣除額及租稅抵減,僅保留研發費用,企業稅負成本仍然可望降低,而台商在美子公司若要將盈餘分配回台灣母公司,仍要負擔30%的扣繳稅負,此舉是否會影響許多製造業的供應鏈布局,仍待觀察。

對台灣生醫廠商而言,蓋廠加上主管機關GMP查廠的投資成本及時間成本高昂,因新稅率與台灣目前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差異不大,對於主要股東為台灣人的生醫公司,從租稅供應鏈角度來看,僅為了新制度在美國蓋廠的效益不大,若真要擴大美國市場,較可能透過美國在地符合法規的廠房進行後端包裝,或尋求既有廠房的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川普也主張提高中國的進口關稅至45%,以達到反傾銷的目的,並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目前台灣醫療器材廠商雖在中國設廠,但多供應當地市場,美國訂單由台灣直接進口美國,不涉及反傾銷議題;加上現在美國進口台灣西藥製劑與血糖計試片類產品的關稅趨近於0,即使美國退出TPP,對台灣生醫業者的影響不大。

此外,台資生醫公司因應川普新政在考量未來供應鏈布局,台灣去年三讀通過的受控外國公司(CFC),或者實際管理處所(PEM)法案實施亦應一併納入考慮,尤其包括智慧財產權的全球配置規劃,除營運成本及法律保護角度外,從租稅角度重新思考以降低企業的稅負成本。往好的方面想,新的美國稅務制度也可能給予企業的全球投資架構新布局的契機。

總體來看,雖然川普即將推動稅務改革來使製造業在美深耕,宣告將退出TPP並大幅調整歐巴馬健保法案,惟對台灣生醫業者影響較大的層面仍在於醫療保險對醫藥品的給付價格與全球稅務供應鏈的布局,這也是台灣業者持續觀察的重點。

(作者是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稅務服務會計師 ,本專欄每周五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