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應切合社會發展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31 04:38聯合報 張惠博/退休教授(彰縣員林)


教育部公布一○五學年度大專校院各校註冊率,共一百五十一個所系科註冊率為零,更有六十四個碩博士班註冊率抱蛋;高等教育海嘯已然來到。

上月媒體才披露,二梯次的五年五百億計畫,明年是最後一年,且經費將由一百億縮減為六十億,引發相關大學不安。教育部說明,明年將成立大學轉型及退場基金,首編廿五億、四年編足五十億。高教政策另將定位在「發展創造價值」,檢討大學定位與評鑑,研訂高教創新轉型專法,推動「大專校院試辦創新計畫」;同時,預計在一○七年推出新的「高教深耕計畫」。

其實,大學是時時在發展中,政策不能停,固然需要面對少部分大學的退場,其餘大學全面品質的提高,更為重要。

政府更替,教育部經費資助與發展計畫難免有調整,但是具持續發展價值的學術研究,仍應排除萬難給予支持,以免前功盡棄。科技部(先前的國科會)長期支持學術研究,學者除發表學術論文外,亦有機會申請專利,甚或技術移轉,也培育碩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教育部補助則多以學校整體為補助對象,但這些計畫最終仍得由各院系,甚或個人來完成。

以研究實質面而言,同一學者在某時期內,須專注於同一主題,才能得到成效,未來有關學術研究的補助,建議由科技部主導,有關學校整體教學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效的計畫,則由教育部辦理補助;若能如此,不僅中央政策領導與權責區隔將更為明確,學者亦將更能集中心力研究,成果自然較佳。

大學發展攸關社會進步至鉅,教育部為因應林林總總的高教問題,勢必得成立許多任務型的委員會,邀請對大學治理與發展有卓越經驗的人士,協助研擬可行的高教政策,並據以協助各大學的發展,例如:一○七年即將推出的「高教深耕計畫」,其規劃內容,必須適用於各大學,各大學亦須在各自基礎上提出突破的遠景。

一位擁有工程博士學位且熟悉業界的老闆常說,縮短學用差距是最迫切的事,他說經過職訓中心訓練之後的人馬上可派上用場,然而大學畢業生卻連基本的工廠實作都有困難;他極力主張大學階段的理論課酌減,加強工廠實習,此外,他亦說,產學合作成果甚微主因在學者僅著力於論文研究的產出,卻未能在限期內交出業界需要的成果。

教育部必須參酌各界意見,適時提出切合社會發展與未來趨勢的高教政策,以協助各大學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

高教﹒教育部﹒註冊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