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兒暗自哭泣 多給他們關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15 02:36聯合報 葉國偉/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北市)


最近討論聲量最大的應是性別平權,無論支持或反對都能充分表達其信念,然而,又有誰來為默默無聲的兒童抗議施虐的父母,以及安置其後續的發展。

兒少虐除了身體虐待外,還有精神虐待、性虐待,甚至也包括因為「疏忽」而危害兒童的健康福祉。近年來兒虐通報人次自二○○九年之二一四四九人次成長至二○一五年之五三八六○人次,成長率高達一五四%,每年因兒虐死亡的個案也逐年攀升,更是需重視的社會問題。

只是這些不幸的兒童不會上街頭抗爭,兒少虐往往在社會的角落悄然發生。而根據一○四年的兒虐通報資料,十二歲以前男童受到的虐待比例為女童的一.二倍,十二歲至十八歲的青少年階段則反轉是女性為男性的一.六倍,其中女童遭受性虐待更是男童的五倍,男性施虐者更是女性的二倍。施虐的原因四成在於缺乏親職教育知識,其次是婚姻失調。重要的是無論性別,兒童都不應該受到如此的對待。

當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遭逢壓力不勝負荷時,即容易轉向其子女施暴或疏於照顧子女,特別是六歲以下幼童,更容易發生受虐致死。政府應作為孩子堅強的後盾,讓孩子遠離暴力。

然而根據一○五年監察院發布的重大兒虐事件調查報告指出,即使曾被通報高風險家庭或兒少保護個案,卻仍發生兒虐致死的悲劇,「發現兒少高風險家庭處遇實施計畫的預警機制完全失靈,執行機關彼此間的關懷措施毫無整合,兒保社工也出現人才荒」。監察院的報告也直指政府單位各部門不要本位主義,更要整合兒少保護體系,而且兒少保護經費編列過少,專業兒保社工之培育應同時被重視。

兒少不當對待問題,有可能就發生在你我身邊,仰賴全民發揮正義及早發現即時通報,也冀望政府在關注長照之餘,在倡議婚姻平權之餘,也對不會走向街頭,不會替自己發聲的兒童投予一點關愛眼神。

婚姻平權﹒社工﹒監察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