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倫理敗壞根源…學官掛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15 02:35聯合報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教授(台北市)


台大生化所教授郭明良的論文爭議案還未水落石出,如今又傳出他疑似收受金錢,讓台大醫...
台大生化所教授郭明良的論文爭議案還未水落石出,如今又傳出他疑似收受金錢,讓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嚴孟祿在論文中掛名,重創台大形象。 本報資料照片
台大校長及教授捲入論文造假案,現在甚至傳出是否有收費掛名的疑雲。國外同行論文審查網站PubPeer已掀起「起底」台灣論文潮,與郭明良有關的研究團隊,被檢舉有十一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四篇為台大校長楊泮池共同掛名。事發後,台大表示將依調查與審定結果,對「蓄意造假的作者」追究責任,但卻完全不提「掛名」的問題。
根據我的瞭解,造成台灣學術倫理敗壞的根源,除了「造假」和「抄襲」之外,更嚴重的是「掛名」。仔細檢視這些被「踢爆」的論文,我們不難發現:其「作者群」除了負責執行實驗的研究生和指導教授之外,還有一串的「關係人士」,這些人大多是掌握各種不同研究資源的行政官僚,他們跟這篇論文的研究可能有點關係,也可能完全沾不上邊,但研究生和指導教授為了「拉關係」,便把這些「有力人士」的名字掛上,以壯大「研究團隊」的聲勢。

作為美國學術殖民地的台灣,教育部和科技部在審查計畫和各種獎項時,對於已經發表的論文,通常都是以作者掛名順序換算點數,或計算在SCI和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篇數,很少去檢視論文的實質內容。掛名論文的篇數愈多,表示一個人的「學術人脈」愈紮實,許多「官學兩棲」的人物藉此累積聲望,由系主任、院長、校長,一路扶搖直上,甚至幹到部長或國家副元首。他們明知道台灣學術風氣敗壞的原因,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位,仍然裝聾作啞,避重就輕,不願意輕易改變分配學術資源的遊戲規則,以免妨礙自己的既得利益。

依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的規定,要列名一篇學術論文的作者,必須同時符合四個原則:一、對研究有實質貢獻;二、嚴謹參與論文重要部分的撰寫;三、參與定稿的核可;四、同意對論文所有部分的正確性及誠信負責。

這次造假爆發之後,台大校長聲明要「加強研究生的倫理教育」;中央研究院院長也寫信給院內同仁,要求大家「守護學術良知」,異口同聲譴責論文的「造假」與「抄襲」,對論文「掛名」的問題卻避而不談。這種做法,擺明是要把論文出版的責任推給第一線執行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最多「波及」第二線的指導教授;至於那些因為論文「掛名」而名利雙收的大小「學官」,不論他們的研究論文發生多大紕漏,永遠可以置身事外,安然過關。

在這批「學官」把持之下,台灣的學術研究風氣還能夠振衰起敝嗎?大家睜亮眼睛,等著瞧吧!

台大﹒抄襲﹒論文造假﹒郭明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