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拚網路金融 台灣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1-02 02:49聯合報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大陸網路金融發展快速。 報系資料照
大陸網路金融發展快速。 報系資料照
我每天早上由南京東路上班,從中山北路口到麥帥橋短短的一段路程,兩側銀行林立。那天心血來潮算了算,居然有五、六十家之多,令人咋舌。台灣 overbanking的情況可見一斑。
台灣實體銀行家數就如同便利商店一樣,多而密集。而金融機構往往也迷信於分行的鋪蓋率。但過去十多年來,全球經濟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製造為主的舊經濟,轉變為以網路、數據、系統、內容、平台、服務、雲端等為主的新經濟。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產業,在和網路結合之後,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也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習慣。金融也是一樣,消費者在網路上就可以進行金融交易,對傳統實體銀行造成很大的衝擊。最近已有數家外商銀行撤守,本地銀行也在精簡家數。

中國在網路金融的發展上比我們先進很多。幾大巨頭如從事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做社交娛樂的騰訊、做搜尋引擎的百度,已將生活週遭所有可以想到的食衣住行育樂都與互聯網做連結,獲得很大的成功。他們也運用這樣的基礎,將傳統銀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以互聯網的思維重新包裝,包括線上的金融借貸、保險、籌資、支付等等,不但有效降低成本,而且大幅提升營運效率,成為網路金融的先趨。

早在二○一三年底,中國的三馬(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騰訊執行長馬化騰以及中國平安保險董事長馬明哲)就聯手打造了網路上的「眾安保險」,傳聞將在香港上市,可謂保險業大突破。三馬也在去年大陸開放個人徵信執照上搶得頭香,補足P2P個人網路信貸需求缺口,最近又傳出眾安保險將與恒大主席許家印,籌備成立「恒贏證券」,整個中國大陸的網路金融益加完整而蓬勃,正如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的執行長彭蕾所說,「中國的網路金融正在彎道超車」。

一直以來,台灣金融業思維保守。當全球「網路金融」方興未艾之際,我們僅是「金融網路化」,然「金融網路」和「網路金融」是完全不同的。政府的金融相關法規也限制森嚴。第三方支付研討多時,直到去年才核發第一張執照。金融業整併也牛步化,「公公配」、「公私配」爭論不休。有人說台灣的「網路金融」落後大陸兩個世代,我們尚在起步,對岸卻已翻過一個山頭,進入更深化的「網路金融」。

幾個月前馬雲在杭州的演講中提到,未來將有五個新發展會影響到所有人,包括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資源。所謂「新金融」即是利用數據資料所產生的信用體系,讓以往借貸困難的中小企業、個性化企業、新創業者及年輕人能得到金融的支持,成為一種公平、透明、開放的「普惠金融」。中國已在全力邁進,台灣呢?

我們說要國際化,要打亞洲盃,但當金融環境不夠開放,網路金融無法跟進時,台灣就沒有勝出機會。在全球網路金融興起浪潮下,我們的時間其實不多,期盼望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的急迫性,儘速擬定策略,迎接金融創新時代的來臨。

網路金融﹒保險﹒百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