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正義「量化」 減少改革爭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30 03:28 聯合報 王釗洪/大學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已經開過十次會議,各項退/保基金的主管機關已做了初步說明。據聯合報報導,在七月七日的會議上,副召集人兼執行長林萬億說,未來在討論各職別年金時,只要將各年金所得替代率、領取資格比一比,就會很清楚了。顯然他的意思是所得替代率將是未來各方攻防的戰場。而最近兩次會後,林萬億都很樂觀地表示,預計將可在九月進入實質改革議題討論。
然而,綜合各機關的報告以及委員們的發言,筆者難以認同準備已經就緒,實質討論的時機已經成熟。理由有二:一、所得替代率的定義不明,難免雞同鴨講;二、職業分類過於粗略,使得替代率過於籠統含糊,無法彰顯職別的特性以及職位的差異。

退休年金其實是一種遞延工資給付,所得替代率乃是個人退休後從雇主與社會得到的養老年金占退休前工作所得的比例。然而,由於現實經濟體制錯綜複雜,尤其在台灣,退休制度以及各項退/保基金改了又改,外加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的特例,使得該項替代率的內涵異常龐雜,各業的認知非常分歧。年改會第一項任務應該將所得替代率的定義,明確地規範,力求統一。例如,有些工作有專業加給,有些則有績效獎金、紅利等,都是本薪之外的實質所得。計算所得替代率到底該用實質所得或僅用名目的本俸/底薪,差異會很大。如果沒有嚴謹一致的定義,任由委員各說各話,雞同鴨講如何取得共識?如何做理性的討論?

台灣對退休金/保險金的管理是由中央統籌,當初僅簡略地概分為以政府為雇主的軍公教類,以及以民間企業為雇主的勞工類。過分簡略籠統,隱沒了職別間的差異。例如教育人員的責任制本就不同於公務人員的鐘點制,更不同於計件工資的部分製造業,而領月薪的製造業也不同於績效獎金占大宗的服務業。籠統地放在一起,有如炒雜碎一般。雜碎一盤,只搶到筍絲的人,會甘心肉絲被人家搶去?

新政府打著「轉型正義」的旗號,宣示年金改革「現在不做,馬上就會後悔」。無可否認,為求永續,理性的改革恐怕是必要的。然而年改會為了順應民粹,想要扮演上帝,想在舊有的框架下把這盤雜碎齊頭地分出去,全民都在問會成功嗎?

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除了手段要溫和漸進,更要有精確的、可量化的科學數據為依歸。所幸多年來各機關已累積了龐大的資料庫,可資運用。首先,年改會應將兩大類別加以細分,例如公務員可依法定的官等分為政務、簡、薦、委任;教育人員分為中小學老師與大學教授;勞工可就性質不同分為服務業與製造業等等;同時納入可能影響替代率的變數。最後,運用大數據分析,當可估算出各職別較精確的所得替代率的平均值與標準差,以供行業間比一比。唯有當正義可以量化,改革的路上才能減少無謂的爭議。

林萬億﹒年金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