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書導讀/「實在」就是續航力 洪堯昆的經營配方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5 02:41 經濟日報 洪堯昆


103
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 圖/經濟日報提供
身為洪家的第三代,其實可以輕鬆生活,母親王謹女士也常說,不必忙到這地步吧!但對我而言,就像車子已經發動,很難停下來了。駕駛著這部近百年的老爺車──福壽,內在強大的驅動力,就是一份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小學五年級以前,我是個做錯事跑給老師追的調皮蛋,上了國中,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少爺。直到有一天,一位搬運工不小心踩壞了我的新鞋,我氣得破口大罵,沒想到竟然挨了父親一個耳光,還要我道歉。

父親教誨 把員工當成家人

父親從來不打我,這唯一的一巴掌,火辣辣的感覺記憶猶新,時刻提醒著我,要尊重人,把員工當作家人看待。懵懵懂懂中,我隱約體會到父親的用心,原來,居高位者,更要懂得彎腰,凡事須退一步想,這也是福壽近百年來傳承的踏實風格。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捆工,也就是搬運工。就讀淡專時,寒暑假跟著公司的貨車四處送貨,幫忙抓起飼料包,放到互相搭配的夥伴背上,也練就了寬闊的胸膛。藉著參與公司最基層的事務,使命感就開始在胸臆間萌芽,常常思索著,要如何讓公司變得更好。

那時,正是公司快速建廠期,常跟著父親到處巡視,看著工廠一座座地蓋了起來。除了父親之外,我是全公司上下,第一個到工地現場的人。父親很忙,只有跟著巡廠,才是難得的親子時光,就好像父親帶著我郊遊一樣,到現在,當時的情境仍歷歷在目。

很幸運生在洪家,「看美國學日本」的六年,更開啟了國際觀,所以我比父親更幸運。因為眼界打開了,抓得住時代脈動,我規劃新福壽以「綠色」為願景,如同讓福壽這輛近百年的老爺車,裝上最先進的超跑引擎。

重視品質 產銷足跡不馬虎

福壽是食品公司,歸納起來,就是做「吃」的。在綠色的方向下,不管是給人吃的油品、肉品、穀物食品,給禽畜和寵物吃的飼料,還是給植物「吃」的肥料等資材,只要是吃的,不管哪一種,必須緊緊抓住的,就是「食安」。福壽所有的努力和創新,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和觀念,其實就是為了這兩個字,那是非常古老又傳統的價值觀,卻又充滿新的時代意義。

食安,不只針對食物本身,還包括它「旅行」的各個環結。只有生產過程中的足跡所到之處,都能符合健康和環保的要求,才是「綠色」真正的內涵。

因此,我們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從飼料、養雞、電宰、雞糞熟化做肥料、糞肥回歸土地、植物契作收購,再做成食品或飼料,形成永續的綠循環。每一個階段溯源管理,達成食品安全的極致要求。我們公司的使命「提供全民健康安全的食糧」,意義就在此。

近百年來,福壽從未捲入食安風暴,關鍵就在「實在」兩字。因為老闆誠信經營,沒有交代偷工減料和違法摻混,員工怎麼可能使壞?「實在」的DNA在洪家的血脈中代代流傳,身為洪家的第三代,有幸傳承這份DNA,成為我經營管理的主配方。

人才養成 培育工程加把勁

也因為累積三代實在的基業,我才得以在這樣「真材實料」的基礎上,從事多角化經營,「續航力」十足。因為有誠信,凡事就坦蕩蕩,可以盡情衝刺。

在我腦海中,還有許多點子尚待實現,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福壽而言,「東風」其實就是人才。2016年,是福壽急需人才的一年,中生代也有斷層的現象,期盼人才培育工程可以更上一層樓,成為福壽多角化經營進一步開枝散葉的重要助力。只要東風吹來了,福壽將再次帶給投資人和消費大眾新的驚喜。

(作者是福壽實業董事長。本文摘自新書《實在,就是續航力:洪堯昆的20個真材實料經營配方》,即日起於各大通路銷售,團購請洽02-86925588轉2974藍小姐)

團購

業務最前線/虛實界線消失 顧客需求為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5 02:41 經濟日報 吳育宏


當我們看到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店家,都競相打造自己的社群平台、App程式,「實體通路(off line)」跨足「虛擬通路(on line)」已經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多數企業的必修學分。

而且虛擬通路「侵蝕」實體通路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速度還要快、規模還要大。拍賣和購物網站多年之前,率先搶走了服飾、化妝品、日用品在傳統通路一大部分的業績,線上廣告取代傳統廣告(報章雜誌、戶外看板)的速度之快,則是讓許多傳統媒體措手不及。

這些日益深化的趨勢,逼得實體廠商開始發展自己的線上策略,然後當愈來愈多廠商投入線上戰場,更多服務出現經濟規模、更多消費者改變習慣,又是回過頭來加速實體通路的邊緣化。

因此,如今我甚至認為不必討論由「實」走向「虛」的必要性,它是必然的選項、必然的方向,企業只需要研究跨入的腳步快慢、範圍深淺。倒是為什麼要由「虛」走向「實」,或者說,實體通路最終存在的價值為何,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是需要試穿、試戴、試用的產品,或者是個人化、客製化的服務,最終都離不開實體通路的場域。別忘了售前體驗、售前服務,也是整體消費經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強調利基產品(niche product)、個人化服務的趨勢下,反而對實體通路是有利的。因此在產品發展上,少量多樣、非標準化項目或許增加了產品開發的難度,長遠來說,它卻是留住顧客、確保利潤的利器。

再者,人是感官動物,線上通路(銀幕)可以和你做視覺、聽覺的連結,但是觸覺、味覺、嗅覺,以及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溝通、群體氛圍,終究要在實體通路才能完成。我認為在線上交易機制成熟,網路影音工具發展到一定極限後,人們還是會回歸到最原始的社群需求。就像壁紙和人造花,永遠無法取代植物一樣,實體通路終究是孕育品牌「溫度」的最佳場所。

在個人電腦快速普及的時代,比爾蓋茲曾大膽宣稱電腦將會消失。他的意思是,生活周遭的物品都植入中央處理器(CPU)之後,其實你已經很難定義什麼是個人電腦、什麼不是了。

同樣的道理,不管你現在經營的是實體通路或虛擬通路,在技術成熟不久的將來,這樣的界線根本不存在。你只需要回到最原始的問題:「顧客是誰?他們要什麼?」然後試著在專有名詞充斥的世界裡,保持清醒。

(作者是LAICA萊卡公司營運協理)

藝術治富/創作練習題…提煉秩序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5 02:41 經濟日報 劉家蓁


104
陶藝雕塑/張和民作品《三個人的姿勢》。 作者/提供
在一些演講或私人聚會場合裡,常遇到熱情的創作者跟我分享:「老師,我可以請您擔任我的經紀人嗎?」「老師,我創作幾十年了,請告訴我該怎麼銷售作品,我都不會行銷…」。
通常我會拜託他們別稱呼我為老師,充其量我只是一個整理問題的人。然後我聽見他們繼續叫我老師、並在不同的場域重申一樣的問題。

這類問題緊緊包覆我,困擾創作者、其實也困擾我。不如我們用一篇專文好好探究。

首先,就跟「買畫不等於收藏家」一樣,「創作者」跟「藝術家」也是兩碼子事。創作者跟藝術家都經年埋首創作,但幾個簡單的事實能釐清兩者的差異。

藝術家面對市場,創作者不必然面對市場,賣多賣少、暢銷與否、要不要隨市場起舞,這都是另外一回事;反正藝術家就是接受市場考驗的人。

其次,藝術家定期在美術館、畫廊、替代空間或任何開放參觀討論的場域舉行展覽,創作者不必然有展覽行為。就這個定位指標下,很多創作者其實還不到需要擔心行銷的階段,而是應該思考並回答:我要不要成為一位藝術家?

最後,愈嚴謹的藝術家,愈能夠專注在創作上,從求生問題演繹到創作問題。任何工作都一樣,從一開始辛勤投入、入不敷出;接下來做出個樣子,勉強維生;到廣受肯定、邀約不斷;最後能夠專心創作、專注在處理創作問題。

這絕對是一個「歷程」、「歷程」、「歷程」!因為很重要,所以寫三次。

熱情志業、包括藝術專業,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提款機。在問如何行銷以前,得先盤點自己狀態是否成熟到去關懷銷售。更何況許多暢銷的藝術家,作品往往採排隊候製,也沒有銷售問題,供不應求哪來的銷售問題。

儘管藝術家們是一群勇往探索時代命題的哲學家,但卻鮮少有人體察到,藝術到頭來其實是在處理事物的秩序。即便寫實主義的存在價值都不是在於技法,而是藝術家那份古典的、史詩的敘事立場。

中古世紀、文藝復興、印象畫派、抽象畫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族繁不及備載的新流派或大師在市場上之所以能夠確立地位,都是因為提煉出一種新的整理途徑(approaches),該創新途徑所建立出來的秩序及情感廣為市場接受,這些創意途徑後來演變成藝術史上的專有名詞,有時甚至一開始是帶有揶揄意味的。

換句話說,秩序感的提煉才是藝術家的核心知識力;不是只有畫布上、雕塑體所攜帶的訊息才是藝術家所生產出來的知識。偉大的藝術家,他的生命史就是一部極具影響力的市場簡史、他和他的當代所延伸出的綿密互動,都可看出秩序感的提煉與增進上。

巴哈、馬勒、徐悲鴻、趙無極…,他們的人生都曾非凡地處理過高難度的秩序命題。人性的難題,大家都會遇到,但藝術家的選擇最終綻放人性光華,那份作為一個人的尺度(scale)所有的切換與轉折,釋放到作品或畫布上時,才足以產生震鑠古今的作品。

(作者是資深藝評策展人)

圓夢計畫/擬定策略 戰勝心魔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5 02:41 經濟日報 傅安國


「你要讓別人心生恐懼?必須先戰勝自己的內心恐懼。」

──電影:蝙蝠俠5

「市場競爭者那麼多,現要開店風險會不會太高?」「隔壁要開和我們同性質的店了,營收鐵定受影響。」…。

很多創業者在面對排山倒海的競爭,詭譎多變的市場變化時,會恐懼不知該如何應戰。折扣對折扣,新商品對新商品,營業時間對營業時間、裝潢對裝潢,接招不接招?接了?不知費用能否承受?不接,難道坐以待斃?

然而,恐懼卻無法提出因應對策,才是失敗的原因。這些創業者的心病必須先通過強而有力的自我鞭策,建設自我的基礎工程(如市場資料蒐建、內外部SWOT分析、計劃擬編策動、集思廣益),跨出無懼的第一步。

做法是,首先羅列自己畏縮不前的原因,逐一逐條,依其輕重緩急,接著內化「兩權相害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慣性思維,便可降低不知如何選擇的情況。

清著明文人彭端淑在「為學一首示子姪」載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先贏第一口氣,先鳴第一座戰鼓,當你願意「開始」,就有了向前衝的勇敢氣勢,團隊士氣如虹,潰敵奪勝,早晚而已。

(作者是經濟部創業圓夢計畫創業輔導顧問)

營收﹒經濟部﹒蝙蝠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