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縱論/從英國脫歐 思考亞洲矽谷定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31 03:27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英國確定脫歐,正好讓我們近距離觀察英國的優勢與挑戰。英國為歐洲科技大國,倫敦更被視為歐洲矽谷,而台灣的新政府近期提出「亞洲矽谷」的重點產業政策,也許我們可透過觀察倫敦最近的變化,思考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的定位。

英國因地理鄰近性,得以大量吸納歐盟人才,比如先前掀起人機大戰話題的圍棋人工智慧程式AlphaGo,就是由位於倫敦、Google旗下的DeepMind所開發,其研發人員更匯聚各國人才,包括來自台灣的黃士傑博士。另外,英國文化能自然聯結美國市場,使英國科技界能成功發展出類似以色列的技術輸出模式,雖然名列科技百強的英國公司不多,但在新科技領域,不論是金融科技、人工智慧、手機處理器等,許多公司都開發出頂尖技術,表現亮眼。

倫敦如同矽谷,高科技公司員工少有本地人。雖然英國脫歐有其複雜因素,但大量外來人才造成英國本地居民工作機會被嚴重剝奪,是原因之一。但也因為這層隱藏的排外心結,隨著脫歐確定,造成在英工作的歐盟人才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不少跨國企業擔心未來會不會對歐洲移民設限,而科技界也質疑英國的人才優勢是否已不再。

就在此時,日本軟銀(Softbank)提出收購英國指標性企業、晶片設計大廠安謀(ARM),多少加重打擊英國科技業信心。若加上中國電器製造商美的集團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KUKA的股份、騰訊預計收購芬蘭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亞洲企業與歐洲領導企業的科技爭奪戰儼然開展。亞洲已是高成長市場,除了中國大陸,印度與東南亞也在快速崛起,科技重心一時間出現了從歐洲東移的現象。

台灣新政府正規劃「亞洲矽谷」為重點產業政策,並鎖定桃園作為園區基地,正好可以參酌國際產業的局勢變化,把握亞洲科技產業崛起、歐洲資源東移的機會。不過亞洲各國競爭激烈,台灣要在東京、北京、深圳、印度班加羅爾間,擁有更清楚的差異化定位。英國成功是有效聯結美國與歐洲大陸市場與人才,台灣熟悉中國大陸加上臨近快速成長的東南亞市場,應該可以找到有利位置,讓外資知道,哪些科技領域應該選擇投資台灣。

細數台灣優勢,電子產業已有很好基礎、擁有完整產業鏈。印度與東南亞目前還無此條件。另外,台灣產業雖不若矽谷可以領導全球創新,但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中,就有台積電、聯發科這兩家、也有全球最大電子製造服務公司鴻海,加上遍布全台的資通訊科技廠商,台灣已是不折不扣的矽島,確實有爭取為「亞洲矽谷」的實力。但正面臨產業典範轉移、新領域人才資源有限,甚至是人才外移與少子化的挑戰。面對新一波的科技發展,台灣需要有所取捨。若持續發展硬體就需要與深圳產生差異化,想發展網路新經濟需要南進擴大南亞與東南亞市場,否則無法與北京中關村比較。

台灣不大,科技業已遍布全台,「亞洲矽谷」應是針對整體台灣的規劃,將不同城市賦予不同產業定位是可行的,例如桃園可以是物聯網中心,台北則是數位經濟中心等,但「亞洲矽谷」更該涵蓋整個台灣,或許更容易讓國際看到台灣自我的清楚定位。

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更是能否形成科技重鎮的最重要基礎。英國如此國際化,脫歐都會讓一些跨國企業擔心英國能否持續吸引優秀人才,甚至考慮將重心轉至其地區,更可想像科技業國際化和吸引國際人才來台佈局仍不足的台灣,所面臨的挑戰。若無最近鴻海大手筆併購夏普、讓台灣產業有機會在日本本土吸納日本人才,台灣在最近這波國際科技業併購與人才爭奪戰中幾乎缺席。因此,若希望從現有的半導體矽島蛻變成創新的矽谷,就需要全力吸引國際人才來台。

台灣有穩固的高教體系、工業基礎及科技研發能量,一直是亞洲的資通訊工程中心。加上社會安定、犯罪率低,與醫療保健、交通運輸、產業鏈等都很健全,這也是不可低估的優勢,應加發揮吸引更多外籍人才。

藉著英國脫歐,及部分歐洲科技產業的東移,台灣正好可以思考如何重新定位自己,讓世界科技人才更能看見台灣。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英國﹒矽谷﹒脫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