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興觀點/多元照護 借鑑英國經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26 04:57 經濟日報 黃毓瑩


英國醫界今年十分動盪不安。4月時,初級醫師因過勞問題走上街頭罷工,再往前一點的2月,300名全科醫生(GPs)代表在英國醫學會投票施壓政府,要求國民健康服務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NHS)重新簽訂合約,拒絕為居家護理機構(Care Home)的住院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這些問題源於基層醫生當前的工作量已經無法滿足居家護理老人的需求。

居家護理老人健康情況非常複雜,許多老人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平均每人每天需要九種藥物治療疾病。

Care Quality Commission在2012年的調查發現,80%的居家護理老人沒有享受到GPs按規定執行的服務量,GPs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執行。

此外,為了節省醫療經費,許多實際上非常嚴重的病人,被從醫院挪到了家庭和社區,而這些病人其實是應該待在醫院。

歐美國家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在地老化」,逐漸由機構式照護轉為居家式及社區式的照護,因此目前歐美國家的居家護理大多分布於社區中,較少醫院具備有居家護理服務部門。

20年前,英國取消了醫院長期護理床位,需要長期護理的患者必須回到家庭,在社區和家裡接受長期護理服務,居家護理機構就是這些老人的避難所,由全科醫師擔任基層醫療的把關人。

然而,英國的老齡化趨勢嚴重,醫療服務供不應求,全科醫生無力承擔更多的工作量,加之全科醫生的數量逐漸減少,供不應求的狀況日趨惡劣。

目前台灣面臨的問題其實不比英國少。高齡人口成長快速、健保體制帶來醫療體系加速崩壞、長照政策轉向在地老化,這三大因素都是台灣與英國相同之處,可以預期再過不久,英國面臨的困境將在台灣上演。

目前醫院偏往急重症發展的照護方向又再加上「在地老化」照顧需求,勢難有足夠的照護人力能同時滿足。

國際己有許多新興的社區照護模式興起,以更積極、更具創造性的方式追求成本更低的醫療環境,我國必須加速建構社區多元型態照護模式,並儘速借鑑國際經驗減少虛耗的時間。

(作者是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健康照護組研究員,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智慧經營/品牌經營最佳化方案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26 04:57 經濟日報 劉觀生


品牌企業經營跟傳統企業經營的最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企業經營是以創造最大利潤為終極目標,除了企業內的人力資產和專利權以外幾乎全是有形資產。而品牌經營則是著重創造品牌資產,包括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聯想度、忠誠度、市占率等,是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的結合。

市場對於品牌的認同表現在「品牌忠誠度」與「品牌市占率」兩項指標,皆建立在「品牌認識」的基礎上,亦即必須消費者對該組織的企業文化、產品與服務先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夠決定是否認同。「品牌認識」則是「品牌美譽度」和「品牌聯想度」兩者的組合,是經過消費者使用產品與服務後,在理性方面的評價與感性方面的回應。

在進入品牌認識之前,大多先經過品牌認知的階段,這是品牌推廣的前緣。一般的作法是透過企業標誌設計、產品包裝設計、通路行銷規劃、推廣活動等等手段來達成,具體指標是「品牌知名度」。

品牌發展的順序是先有品牌認知,再達到品牌認識,最後自然的得到品牌認同。想要建立企業品牌,不能只靠廣告與行銷活動提供給消費者的「品牌認知」,而是要提供優質產品與服務的消費者體驗,才能令消費者產生正面的「品牌認識」。

市場對企業的品牌認知與品牌認識都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品牌認同」便自然發生。當品牌認同效應發酵以後,企業必須堅持經營理念與內容,讓老客戶持續採購,並介紹更多新客戶,就形成品牌認同迴圈。

一個企業能不能稱為優良品牌企業,取決於市場的認同度有多高,而不是廣告與行銷活動做的多大。要成為品牌企業,就必須不斷努力,持續贏得市場的認同。

企業讓市場持續維持認同感的一切努力,就稱之為品牌經營。

經營品牌應該以「存誠務實」為本質,以「創造價值」為目標,以「品質、品格、品味」為追求境界,以「造福人群」為堅持,才能得到最佳化的品牌經營方案。

所以,企業最好別輕易自稱經營品牌,因為經營品牌跟經營企業是兩件由出發點到結果都不相同的事。

(作者是動態策略顧問公司執行顧問)

聯想

管理講堂/把危機變轉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26 04:57 經濟日報 張威龍


古代有一戶人家,善於養馬。一日,他家的馬無故跑到塞外西北少數民族那兒去了。鄰人得知後前來慰問。然而,他的父親卻說:「這搞不好是件好事」。幾個月後,走失的馬回來了,還帶回了一批西北少數民族的駿馬,這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由來。

不過,故事還沒完,鄰人聞訊前來道賀,他父親卻說:「這很可能是件壞事」。因為家裡有了良馬,他兒子一次在騎馬時從馬上摔下來,而折斷了大腿骨,成了跛子。這時鄰人又來慰問,父親卻說:「這很可能是件好事」。一年後,塞外少數民族大舉入侵,邊塞附近的年輕力壯者都上了戰場,戰死者達到九成。而這家的兒子,由於是跛子,沒上戰場,父子兩人都平安無事。這就是福禍相倚最佳例證。

《老子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說:災禍、不幸的本身,內含著幸福,即福氣內藏在災禍裡面;而幸福和福氣也是災禍的藏身之所,災禍藏伏在幸福、福氣之中。這是老子運用「反者道之動」的原理而提出的結論。

現代管理領域,「禍」、「福」的事例比如暢銷和滯銷,景氣和不景氣,良機和危機,存與亡,安與危,治與亂等等。這些矛盾是會相互轉化的。

管理的重要任務,就是創造條件使這些矛盾將「禍」轉化成「福」,同時避免使「福」變成「禍」。管理者認清了禍福相倚、轉化的規律後,企業就能在困難中見到光明,在光明時見到潛在的危機,使企業既不致為眼前的困境所陷,也不致因眼前的輝煌而昏頭。

又如顧客的意見、牢騷、抗議,似乎是「禍」。但在這個「禍」裡面,內藏著重要的資訊——顧客的需求。如果企業能根據這一資訊及時滿足顧客的需求,改善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調整行銷手段,就更能贏得顧客及市場,從而由「禍」得「福」。

企業對顧客的批評、抱怨要視為機會,並有效地收集、傳遞關於顧客的批評、意見的資訊。因此,在「禍」中的確內藏著「福」。

企業不景氣,面臨危機,似乎是「禍」。然而此時企業才有機會發現經營管理上的問題,並下決心去整頓、改革。這樣,這個「禍」反而有轉成「福」的機會。

不景氣時固然備受痛苦和困擾,但也唯有在不景氣時,才能使我們瞭解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或萌生某種覺悟,審慎地安排下一步棋。可見,不景氣也未必全然是件壞事。

此外,企業面臨逆境、危機會使員工產生危機感,只要處理得宜,就能使多數員工與企業齊心協力共度難關。這時,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團隊合作往往可以讓處境轉危為安,由「禍」轉「福」。

管理決非一成不變,高明的管理者,應該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能看到潛在威脅且及時加以解決,以鞏固形勢。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長興不衰,久治不亂。如《易傳.繫辭傳》提及:「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這是現代管理者應樹立的觀念,也是老子禍福相倚哲理在管理中的具體體現。

(作者是崇右技術學院教授,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薪火新苗/破壞式創新一波波 科技金融革命啟動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26 04:57 經濟日報 朱永光


結合全球兩個產值最高的產業—金融與科技業,FinTech (Financial Technology)來勢洶洶挑戰現有金融體制下的服務方式和及民眾消費習慣,從付款、資產管理到保險、貸款完全行動網路化。這場由科技引發的金融革命,將如何重組未來金融市場,備受關注。

提供客製分期付款服務

創立於2013年「Installments」,是一個總部位在矽谷、研發團隊在台灣的跨國新創公司,創辦人陳仁彬曾擔任eBay台灣分公司策略長,也是北美新浪網創始成員,擁有豐富的國際及創業經驗,這次以破壞式的創新,突破傳統銀行信用卡分期付款高利率及多重手續費的限制,針對美國市場推出C2C客製化分期付款服務,讓個人買賣家可以自主訂定支付計畫,在「Installments」App平台上完成交易。

因為銀行一般只和商家合作,「Installments」一推出即受到許多新銳藝術家的青睞。

鎖定專業人士用戶市場

過去購買所費不貲的藝術作品常讓收藏者卻步,一次付清的經濟負擔太沉重也沒辦法分期付款,現在只要買賣雙方以個人名義註冊「Installments」並通過徵信,設定好協議的總價、頭期款及期數,更可依買方發薪日期制定每月付款日,即可透過「Installments」輕鬆分期付款,大膽又創新的服務大大提高藝術家們出售作品的機會。

其他行業如牙醫、心理治療師及律師代辦業務等專業人士,甚至個人出售二手車都是目前鎖定的用戶市場族群。

不同於銀行信用卡或美國第三方貸款公司,先把款項代墊支付給賣家,再一期期向買家收款,從中所賺取高達交易金額的二至三成的手續費及利息。

「Installments」不從事任何貸款業務,僅提供網路線上服務,並收取買賣雙方1%~7%手續費用,去中間化的商業服務模式,讓買賣雙方互謀其利,相當具有市場競爭力。

在台灣雖然礙於法律限制,暫時無法直接提供服務,但陳仁彬已與部分銀行業者達成協議,以引進技術、專利授權的方式,協助台灣金融產業數位化。

對於新創公司而言,能利用現有技術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降低資本投入,不但大大提高了公司成長發展空間,也能更聚焦地開拓美國市場,將營運規模化。

獲選台灣新創公司代表

於是,在2015年底募得170萬美元種子投資,由矽谷橡子園(Acorn Campus)共同創辦人林富元與陳五福等天使群領投,其他投資人包括曾幫Apple與Google成立公司的律師事務所WSGR、清大水木基金及達盈創投等。

去年「Installments」獲選為台灣新創競技場(Taiwan Startup Stadium)台灣代表,出席有網路界奧運會之稱的「2015 TechCrunch Disrupt SF」。

今年年初從全球1,100家新創公司中脫穎而出,入選僅有53張門票的 Google Startup Grind全球創新年會,是會中唯一的台灣公司,證明在全球網路新經濟中,台灣的新創研發具有與世界各國團隊一同競技的實力。

近年來掀起一波海外年輕世代華人返台創業的趨勢,如同IT/ICT時代,新竹科學園區成立之初,吸引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回國創業,讓台灣躍升成為全球電子系統設計、製造中心,建立科技島的美譽。

不同於過去資本密集、生產密集的科技製造業,如今海外新世代則是結合已成熟的產業技術及優質研發人才,開發輕資本的軟硬整合產品及服務性質的Fintech事業。

期待這些後起之秀能在台灣這片創業沃土上,再次寫下歷史新頁,將台灣產業發展帶向另一個新高峰。

(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Start Up Taiwan 發起人,本專欄隔周二刊登)

信用卡﹒Google﹒創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