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TT的發展不能再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30 01:03 聯合報 陳憶寧/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台北市)


最近境外各大型OTT進入台灣經營,可能衝擊本地電視產業以及本土OTT業者。因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拜訪本地多個OTT業者,嘗試了解OTT這個新興產業對於法規、傳播產業,乃至社會與文化的衝擊。法規面的影響已在匯流五法中提及,本土OTT業者最大的憂心,來自本地內容不足導致的本土文化缺席,以及盜版猖獗削弱產業的發展力道。

OTT產業的興起,必須有先進技術、創意內容以及娛樂行銷策略,美國自是始祖也將持續稱王。美國作為強勢文化輸出國,各國對於她的影音產品進入其市場,多有政策對應以保障本國自製內容。積極的做法發生在韓國,在九○年代末期開始培植本土製作人才以及發展產業園區,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消極做法則發生在歐盟,最近的一例是上周歐盟廿八個國家提議要求美國業者Netflix與Amazon要有百分之廿的歐洲電影與電視節目才能進入歐洲市場。而中國則是靠內需市場即可養活自己的OTT,又加上以廣電執照限制外來業者進入。

各國有各國的OTT玩法,那麼台灣的OTT產業如何玩下去呢?政府又該扮演何種角色?

來看一下台灣內在的問題。第一,OTT業者的經營需要影音內容,台灣的內容製作人才不缺,但是平台若缺乏資金就養不起內容。因此業者要不收取廣告費就得收取收視費。但前提是盜版要先解決。因此產業最需要的協助與支持在於政府取締盜版以及民眾拒絕盜版。

至於如何管制境外業者,除關注本土與國外業者的競爭是否公平,個人認為先並不要以負面理解國外業者經營台灣市場,例如Netflix來台之後,台灣人接受了收視付費,也加強了對OTT產品的理解與提高了對其服務品質的期待。因此政府應持開放態度讓國外優質OTT業者來台,在有較佳的市占率後,可開始要求採購台灣節目或是製作當地節目。

傳播學界先進常以台灣電視已經病入膏肓奄奄一息評之,而電視界也以資金不足來面對外界批評。筆者發現就算管制政策再鬆綁,允許再多的置入與贊助,電視台的資金也絕對不可能夠,電視節目也絕對不會做得更好看。

我們的傳播產業何去何從,或許OTT是個機會。不論是傳統電視平台另外開闢的OTT部門,或是本業即為OTT的業者,從技術、內容到行銷創意各方面,均吸納了不少本地有才華、專業度高且有理想性的年輕人,而企業或是部門文化中散發對於發展台灣影音的熱情。若政府有聰明且及時的產業發展政策,而我們的百姓願意從收視上支持正版本土影音,相信OTT會是台灣影音產業的出路。

台灣影音的發展是繼續苟延殘喘還是百家爭鳴,就看這幾年。文化是一言難盡的內涵、影音是一看便知的國力。而要抓住OTT這股浪潮,我們要有能衝浪的影音實力。

歐盟﹒電影﹒韓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