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快速成長 別說你在創業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02 14:31 聯合新聞網 蔡明淳


創業教父Paul Graham澄清新創公司不等於創業公司(Startup),新創公司最重要的特點在於高速成長,其中「成長速率」也是企業以及投資者重要的指標。創業公司只要將「成長速率」作為核心指標,在方向與抉擇上便會有明確的方向。本文擷取其中四大重點:1.創業不等於「創業公司」。2.尋找不受限的成長可能。3.成長速率就是一切的關鍵。4.成長是最強的驅動力。


分享
Paul Graham是Y Combinator的共同創辦人。從2005年開始,Y Combinator開始投資種子階段的新創公司,除了提供種子基金外,Y Combinator也做為他們的「孵化器」,同時以課程和輔導來增強新創公司的執行能力。他們曾經投資過知名公司如reddit、Airbnb、Dropbox等。

1.創業不等於「創業公司」

我們常聽到「startup(創業公司)」,總認為新創的公司就等於正在創業的公司。但其實,要當一個創業公司,還有一個最根生蒂固的要點,就是「成長」。

當定義創業公司為快速增長時,還有兩種條件要考量:

其一,創業公司是具有準備及目的。

其二,就以本質來說,創業公司本來就跟一般公司不同,創業公司從開始就致力要長城參天巨木,所以從種子開始,命運就會與一般公司不同。

創業公司擁有和其他公司不同的DNA。舉例來說,Google與理髮廳的不同,Google並不是因為創辦人很幸運或是很努力經營而成功,而是它一開始就不同。

而要當一個快速增長的公司,它需要具備兩個特點:一、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或是服務,是大多數人所需要的。二、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夠覆蓋這些客群,並為他們提供服務。

按照上述例子來看,Google合乎上述兩者,但理髮廳雖然吻合第一點,卻滿足不了第二點。雖然大家都需要剪髮,卻不會千里迢迢特別跑去某家店。就算大家願意這麼做,店面也容納不下這麼多消費者。許多商業也一樣,無法同時滿足兩個點。然而,成功的創業公司卻能夠完成兩點。例如大多數消費者都需要Google的搜尋引擎,而同時,Google的技術也能夠支援、滿足這些需求。

2.尋找不受限的成長可能

在選擇創業市場的同時,若你選擇一個非常高潛力的市場,那會招來非常激烈的競爭。例如,想要開發一個教匈牙利人學藏語的軟體,你不會遇到什麼競爭,但如果你要開發一個教中國人學英語的軟體,那麼競爭將會相當激烈。不過相對的,高競爭的產品能帶來的回報也很大。

限制普通公司成長的條件,同時其實也在保護他們。例如,如果你開設幾家理髮店,那你只需要和當地的其他理髮師競爭;但如果你打造出一個搜尋引擎,那你勢必要跟全世界競爭了。

然而,這些限制的保護其實並非來自於競爭,而是因為他們缺乏新想法。當你真的開始創業時,你必須要去思考一些非常創新的東西。很多時候,一個成功的創業公司出現,是因為創辦人看見其他人沒看見的想法,對他們來說,這些想法顯而易見,但同時也是許多人所看不見的盲點。

例如,Google的創辦初始,也是因為Larry Page跟Sergey Brin想要搜尋網頁,因為加上他們具備技術能力,所以可以快速發現現有搜尋引擎的缺失,同時還知道怎麼改善。而當大家意識到搜尋引擎的重要時,Google深具重要性的地位早已在使用者的心中根深蒂固了。

3.成長速率就是一切的關鍵

真正的問題不是什麼樣的速度會讓一個公司變成創業公司,而是通常成功的創業公司都會有什麼樣的成長速率。

在創業公司的成長過程中,一般來說會有三階段:

1. 一開始,創業公司會需要釐清自己在做什麼,這時的成長速率可能趨於緩慢或甚至根本沒有成長。

2. 接著,公司了解多數消費者需要什麼、也明白如何去覆蓋服務這群人。這時的成長速率將會非常快速。

3. 最後,創業公司成功變成大公司,速度開始放慢。放慢的原因可能是內部因素或是市場的限制。

至於成長曲線,真正重要的是公司的「成長速率」。例如,如果有位創辦人說:「我們每個月會穩定新增100位用戶」,這樣並不是個理想狀態,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新用戶有多少數量,而是對於現有用戶而言,新用戶所佔的比例。假如像上述這樣「每個月增加100位用戶」,就代表一個公司的成長速率正在下降。

在Y Combinator當中,理想的增數是每週5%到7%,若能達到10%,代表這間公司表現非常良好。

即便「成長速率」只有小小的差異,以長遠角度來看,都會造成巨大影響。例如,如果有間公司每週的成長速率是1%,換算成一年的成長速率及是170%。若有間公司每週的成長速率是5%,換算成一年的成長速率就是1260%。換作收入來算,如果有間公司每個月的收入是1000美元,成長速率每週保持1%,換算成四年後,公司每月的收入也才7900美元。如果有間公司的成長速率是5%,那麼四年後的每月收入則高達2500萬美元。

成長速率之間的差異雖小,但結果卻會大有不同。而這也是為什麼,「startup(新創)」會跟一般的公司不同、且面對的事情也不同,例如融資、被收購等,但同時,也是為什麼更容易發生失敗的原因。

4.成長是最強的驅動力

當你專注於成長速率,就可以簡化在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因為,你可以用這個成長目標作為你判斷抉擇的標準,讓你每個抉擇都是正確、符合成長目標的。你要不要花兩天參加最近的某個會議?要不要多雇用一個開發者?是否要專注做行銷?是否要耗費許多時間在大客戶身上?以上問題,如果以「成長速率」作為思考的核心,都能助你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

「成長」驅動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而成長同時也是創業者們選擇創業的原因,因為成長讓成功的公司具有價值,即便面臨巨大的風險,但其投資的回報率依舊非常高。

如果你想要在某個領域成功,就需要先了解背後那個驅動力,也要了解,成長從來就是組成創業的一大要素。你要不停地去尋找能夠造成高速成長的想法,這些想法雖然困難,但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原文出自創業教父、同時也是神級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的文章《Startup = Growth》。

延伸閱讀

策略經營/王衛…佛心殺手 折服馬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02 05:05 經濟日報 孫淑瑜


image
在別人眼裡,王衛是標準工作狂,即或身為大老闆,仍然定期到一線收發快遞。 網路照片
分享近日大陸盛傳一位順豐快遞員遭北京車牌轎車車主打耳光的影片。根據影片內容,快遞員因為與轎車發生擦撞而被車主打六個耳光。而且車主邊打邊罵,即使在快遞員道歉後,車主仍然繼續打了快遞員兩個耳光。
看到這樣的內容,順豐集團總裁王衛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撂話:「我王衛向著所有的朋友聲明,如果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

快遞員 送出大生意

對此,網友給一向低調的王衛極高的評價,表示:「順豐公司的回應體現了一個大公司的風範」、「被這樣袒護自己員工的boss深深折服」、「這個被馬雲所佩服的人,確實有著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而人們對於王衛其人和他的做事風格,也燃起了興趣。

目前管理著30多萬名順豐員工的王衛,本身就是靠著送快遞起家。

1971年出生的他,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他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

7歲的時候,王衛隨家人從上海搬到香港居住。高中畢業之後,王衛沒有繼續升學,而是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小工。

他最初在順德做印染,由於常常需要寄樣品給香港的客戶,那時他們都是在碼頭邊求人幫忙捎樣品到香港。

年輕的王衛觀察,很多香港人在廣東的廠區都有這方面的需求,於是興起了幫大家送貨的念頭。

一開始,王衛受人之託,在廣東和香港之間送貨物。慢慢地,東西愈來愈多,用拉桿箱也裝不下的時候,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

割價搶灘 打響名號

王衛將他的想法向經常託他送貨的人諮詢,得到的回答非常爽快:「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好了,以後運送包裹的業務,就全交給你。」

隨後,王衛將想法告訴父親,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和10萬元港幣(約新台幣40萬元)的創業基金。

後來,王衛與五個朋友合作,成立了專送快遞的小公司。王衛和小夥伴們肩背大旅行包,手裡拖著行李箱,一趟趟來往於深港兩地。

「別人70元送一件貨,順豐收40元」,以「割價搶灘」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戶,甚至帶旺了冷清的砵蘭街。

1993年3月26日,順豐在廣東順德正式註冊成立。

沒有多久,順豐就幾乎壟斷了深港貨運,在順德到香港的陸路通道上,70%的快遞件都由順豐承運。

根據富比世中國富豪榜數據顯示,2012年王衛財富為人民幣75.6億元,位列財富榜第80位;2015年,王衛身家竄升至第32位,達人民幣254億元。

有媒體計算,若順豐速運股票上市成功,即使以最低估值計,王衛的身價也至少有人民幣894億元,也就是說,將超越去年富比士中國400富豪榜中第四名的雷軍(838.2億元)。

在順豐優選的前總裁劉淼看來,王衛是他見過的最有錢的工作狂。「20年來,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算很正常,而且還定期到一線收發快遞。」

也有高階主管說王衛是那種很有危機感的人,三個月沒有創新和變革,就會讓他有危機四伏的感覺。

尊重員工 關注弱勢

由於王衛自己曾經是快遞員,因此,不論在公司內部或是在公開的會議場合,一旦談到順豐,王衛都不止一次地強調,順豐的一線收派員「才是最可愛的人」。

順豐的競爭對手陣營對王衛有個評價:佛教徒的心腸,市場上的「殺手」;然在順豐內部,員工認為王衛有三個特點:

一、對員工很尊敬。

二、有理想主義。

三、有社會責任感和關注弱者的情懷。

截然不同的評價,也說明王衛對內對外完全不同的管理哲學。

圓夢計畫/人生經營…堅持不放棄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02 05:05 經濟日報 傅安國


「我們只是需要時間來適應黑暗。」

——電影《重返20歲》

時間可以是毒藥也可以是療藥,此間分野在於懂與不懂得如何善用。一如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也是政治活動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所形容:「世界上最快且最慢,最長而又最短,平凡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時間給勤勞者留下串串的果實,卻給懶漢留下一頭白髮和空空的雙手。」

人生經營必然會遭逢黑暗和光明的交錯。光明多,自如魚得水、順遂無礙。

黑暗多,也無須擔心害怕,畢竟在下一秒的滴答聲響起時,都可能重新與光明「Say hi」。

就學、就業、創業,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皆是人生旅程中的站別。

若心嚮往光明,就持續航向光明,面對一時的黑暗,也能適應無懼。

「失敗時因為放棄,所以失敗(黑暗) 。成功時持續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光明)。」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這麼說。正是在強調,倘若想要成就光明就必須擁有堅持不放棄的向陽續航力。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人生編劇兼導演,為了能在出場時呈現最多自信,應時時告訴自己,時間是你的朋友,光明是你的夥伴,那麼當黑暗來訪時,相信你會懂得如何與他相處,並坦然接受。

(作者是經濟部創業圓夢計劃創業輔導顧問)

好書導讀/風雲行動者 傳遞創新力量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02 05:05 經濟日報 本報訊


在工研院創新院區鏟起第一坏土時,蔡清彥相信,夢想已開始實現,只要創新的意念不止,就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展現。

從工研院中興院區到光復院區,這條跨越新竹縣市,長達七公里的路上,蔡清彥看到有工研院、科學園區、清大與交大,周邊還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馬偕醫院等。新竹這七公里科技走廊蘊藏著極大的產業發展能量,絕對具備成為創新生態聚落的環境條件。但究竟要如何切入,才能讓力量爆發,為產業投注轉型所需動能?

蔡清彥和工研院同仁在創新創業上找到答案。鼓勵同仁帶著成熟的技術出去創業,這群火種逐漸散入科技走廊,要讓這裡形成新創事業聚落。藉著火種帶給產業與學界刺激,接著要讓技術能量不僅做到跨領域研究,還要和產業及研究單位做有機結合。

劉仲明接任院長之後,一直想擴大推動「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OISP),盤點院內已有的100多個前瞻技術平台,讓有興趣研發創新產品的業者、有心從事新創技術開發的學者,透過平台快速找到應用需要的技術拼圖,甚至合作。

劉仲明說,他認為新創事業值得工研院率先推動,但必須和業界頂尖公司有連結,不見得是品牌商,也可能是零組件供應者,不僅讓技術和市場趨近,並且從一開始就聚焦在市場領先地位的頂尖對決。這個聚落與過去以生產為主的產業鏈不同,而是群聚在研發創新和競爭力之上,近年產業已看不到未來方向,在這個平台上可藉由新創技術、設計概念、商業模式看到未來趨勢,各種合作成功的典範可以對企業長遠發展提供具體幫助。

蔡清彥相信,保持創新競爭力,台灣可以不只在供應鏈裡競爭,還能透過技術實力永遠走在前面,像矽谷一樣。失去競爭力的公司被其他國家買走也不用擔心,即使是紅色供應鏈來襲,只要台灣的創新生態體系成型,就不必擔心產業被全數取代。

因此他才希望工研院做為協助產業研發、推動創新創業的角色。除了提供開放創新系統平台,以技術整合產學研的力量,蔡清彥還希望透過工研院另一大資源, 幫助產業團結自立。這個重要資產就是「院友」。

經過近一年催生,終於在2016年初成立「台灣工研新創協會」。蔡清彥強調,希望讓台灣也能出現「矽谷精神」,由上一代企業家扮演「業師」角色,協助輔導新創團隊設立事業,並成為台灣創業家與政府溝通橋樑,建設台灣成為「華人創新創業中心」的重要基地。其次,以技術支援與投資台灣新創團隊,帶領新創團隊二次創業,並透過創業有成的創業家籌組天使投資團隊,與工研院資金結合,協助新創公司募資。

這場由重塑工研院開始,準備翻轉台灣的產業革命,才在起頭階段。在創新院區鏟起第一坏土時,蔡清彥相信,夢想已開始實現,只要創新的意念不止,就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展現,持續的改變,就是生生不息。循著這條路走下去,未來如果有人將21世紀前十年視為台灣經濟奇蹟的關鍵時刻,工研院必然會是那翻轉的啟動器。

(摘自經濟日報出版《風雲行動者:走過關鍵時代的蔡清彥》)

創業﹒新竹﹒矽谷﹒台大醫院﹒交大

點子農場/物聯網盛世 三大發展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02 05:05 經濟日報 吳仁麟


我們前前後後聊了快兩個小時,從台灣網路產業的過去一直聊到物聯網的未來。他在兩年前退休,退休前的16年,他一直是主管台灣網路資源的最高主管之一。

67歲的他聊起40多年的公務員生涯,除了無愧於心也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信心。

他說,也許各方的意見愈來愈多元,媒體裡只看到許多社會亂象,但是台灣的電訊和網路環境在國際社會卻一直有不錯的評價。除了軟硬體設備有一定的水準,各種資訊的開放和普及性更是擁有很好的世界排名。

我們在一場物聯網的論壇認識,只簡短聊了幾句,我就向他請教能不能找個時間再拜會深談?

打從20出頭歲考進電信局擔任公職,一路經歷台灣通訊建設最重要的年代,他根本就是一部台灣網路發展史。我心想,如果順著這部歷史往前看,也許能看到台灣物聯網的未來。

談到台灣未來發展物聯網的可能,他認為關鍵工作有三,第一是標準的選擇,第二是應用的開發,第三是格局與高度。

經過幾年的發展下來,物聯網的全球賽局慢慢進入尾聲了,他以過去的經驗判斷,最後還是會發展出主流標準。從20多年前的網際網路到今天的4G,網路上的任何一場賽局都會產生最後的共同標準,台灣的物聯網也一定是這樣的劇情。

但是科技日新月異,沒有人知道明天有什麼新標準會橫空出世。他說,台灣只能不斷往前走,快速地出手和修正。

至於應用的開發,則應該從台灣的生活情境和市場需求出發,以國內市場為基地來推動物聯網,而不只是重演過去高科技代工的角色。過去台灣的科技代工產品一直不把國內當成主要市場,只專注於滿足下單客戶的需要。這樣不只經營不出品牌,最後也只會走向毛利率持續下降的命運。

但是過去這幾年來,台灣有些不同於過去的劇情發生了,像Ubike和ETC系統都在全世界得到相當好的評價,甚至將輸出到國外。這樣的經驗也是未來發展物聯網的時候可以參考和借鏡的。

過去對於台灣產業方向的討論,一直都在代工和品牌兩者之間的討論,但是如果把視角看到新的方向,也許可以從不同的高度找到新格局。

從台灣的各種生活運用出發來開發各種物聯網服務,這些服務一旦運轉成熟,再由產官學整合成一個平台輸出海外,對外可以建構台灣的大品牌,對內也可以為各上下游相關產業帶來更多業務機會。他相信,這將會讓台灣的產業發展走出全新的格局。

看著17樓外的台北,盡是春天顏色,他字字句句語重心長也充滿期待,像是在口述著一篇給台灣下一個物聯網盛世的備忘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