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年節的菜頭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1 14:47 聯合報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牛杙仔是古早的菜頭。初次聽到這一別緻名字,在冬末清晨,搭乘海線的火車上。

一位老婦人擔著蔬果去沙鹿販售,中午時空著籃子,準備回新埔。我恰巧坐在對面,好奇的問她,到底賣什麼,是否常搭乘火車來去。她的回覆甚有意思,沿著這條火車線小鎮,已經叫賣了四十多年這種菜頭,還有地瓜等蔬果。

她在新埔車站下車,讓人對這兒的貧瘠環境充滿美好的想像。蘿蔔品種,我還識得一些系列。但這一款,初次聽到,真的以為是海線特產。後來才知,全台各地農家都有栽種;只是新品種愈來愈多,它幾乎快被遺忘了。那一回,我當然沒看到,也不清楚什麼是牛杙仔。還有那「杙」字如何寫,又如何念。

為何叫牛杙仔?後來探問一些南部老農,他們特別告知,原來此菜頭成熟時,三分之二根莖露在外頭,三分之一深埋,儼然如綁牛吃草時,釘在地面的小木樁。此木樁即牛杙。而我的經驗裡,愈南的蘿蔔品系,根莖似乎露得愈多。

去年底,拜訪民雄的酵素達人鄭金鎮,終有機會邂逅。鄭先生好客,又喜歡分享美好事物。那晚我便在其府上,嘗到牛杙仔做為食材的菜頭湯。只是煮好後的牛杙仔都已切段,看不出真實內容,也難品嘗原味。

我露出遺憾之情。不想主人真是體貼,一大早送了一堆過來,讓我攜回家品嘗。看到牛杙仔的原貌,真是驚奇。長長瘦瘦的,比白玉蘿蔔還清癯,彷彿是台灣最營養不良的菜頭。當然,你也可以美麗的想像,它們彷彿一條條肥壯的人參。後來帶回家簡單蒸煮,吃其原味。瘦小的牛杙看似乾硬,不若一般梅花的豐厚多汁,卻相當清爽醇甜。

菜頭乃冬日當令食物。根據文獻,牛杙仔乃早年從日本引入的品種;但也有一說,清朝時即有栽種。馬偕醫師在《台灣遙記》裡回憶,當年來台,看到台灣的蘿蔔都很瘦小,因而特別引進肥胖的品種。當時他看到的瘦小菜頭,八成就是此種,

牛杙仔不只瘦小,比其他蘿蔔早生。生長期亦短,適合快速收成。再者,舊時量少,價格因而偏貴。如今蘿蔔品系多樣,矸仔、梅花系列肥碩當道,做為一塊莖食物,此乃必要之型。而且愈近年節時分,滋味愈發甜美。早熟的牛杙仔當然難以媲美,漸而被淡忘。

再說葉子,也甚有意思。一般認知的蘿蔔葉子,多半呈波浪狀。牛杙仔的葉子跟白玉近似,都是湯杓樣的板葉型,感覺像蔬菜。有些人家勤儉,連摘除的葉子都保留,醃漬為醬菜。

近個月來,在鄉間旅行,若有機會談到菜頭,我常提及牛杙仔,看看農民的反應。論及這種,老人家總嫌甜度不夠。現煮現吃,還要搭配其他食材。一遇年節,更要讓位給其他大型蘿蔔。

那麼牛杙仔做什麼好呢?它雖是最早收成,多數時候反而成為醃漬上品,曬成瘦扁的菜脯。每年其他菜頭豐收時,它已早早白花花地晾曬。冬初時,山區不少人家院埕,都鋪排著長長的牛杙仔,整條不用切段切塊。昔時稱為十月人參,如今想想,更是名副其實。

年節時分,有的農家燉煮雞湯請客,便以此老菜脯做為養身湯頭。年節的食材,都是當令新鮮為多。儲存一年,甚而更久,再奉上的委實不多。菜脯當為典型,牛杙仔更是要角。(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