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醯胺恐致癌 食藥署訂指標值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8 02:48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被點名為致癌物質的「丙烯醯胺」,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參考歐盟規定,針對薯條、洋芋片、麵包、黑糖、油條等14類食品,訂出丙烯醯胺指標值,各類食品殘留最多只能含1000ppb(十億分之一),最低50ppb。

食藥署昨公布「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業者將有2年改善期,食藥署也將全面監控食品中的丙烯醯胺殘留值。

食藥署副組長許朝凱表示,丙烯醯胺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被歸類為2A物質,對於動物有致癌性。丙烯醯胺常見於日常生活,主要是天然植物中的天門冬醯胺酸遇到高溫後所產生的,像是馬鈴薯、小麥等都含有天門冬醯胺酸,因此像是薯條、洋芋片等大多都含有丙烯醯胺。

為提升台灣食品安全,食藥署公布食品中的丙烯醯胺指標值指引,針對民眾常攝取可能產生丙烯醯胺的食品,給予最高1000ppb到50ppb的限量指標。不過,丙烯醯胺指標值不具強制性,目前僅能輔導業者料理過程別超標。

許朝凱表示,民眾若自製薯條等,料理具天門冬醯胺酸的食材時,應把握幾個原則,料理溫度不要超過攝氏120度,高溫時間勿超過太久,調整配方像是可添加天門冬醯胺酶或甘胺酸,皆能抑制食品中的天門冬醯胺酸。

全球目前僅歐盟訂定丙烯醯胺在食品中含量的指標值參考,我國繼歐盟之後成為第二個訂定參考指引的國家。

指標值訂定後,食藥署將會針對高風險食品如洋芋片、黑糖等,進行監控。

image
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
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