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民心 陸減碳關鍵在政治決心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15 01:25 聯合報 管輪/教(基隆市)

五年前哥本哈根會議之後,從政治的角度看剛達成的巴黎氣候協議,似乎不可能。這次和當時最大的不同是,包括中、美在內的所有要角都終於站在同一陣線上。

當然,地球暖化不會就此停止。巴黎協議代表全球經濟政策將從工業革命以來持續以排放換取成長的模式轉向,而全球財務與初級能源市場投資也將從對煤、石油、天然氣,轉到風、太陽等零碳能源。

從二○一四年的整體經濟和能源生產與消耗數據看來,中國大陸的確正在經濟和能源上進行轉型。中國身為世界最大碳排放國,宣布在二○三○年之前停止碳排放成長。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在二○二○年之前壓低其鋼鐵與水泥產業的總二氧化碳排放到二○一五年水平,並設定發電、冶金、鋼鐵、石化、運輸及營建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

如此承諾能在國內得到支持,主要與認清空氣汙染問題的嚴重性有關。不過,大陸長期以來落實改善環境顯得有氣無力,關鍵在於政治決心。

過去卅年來,大陸政府與人民達成默契:只要維持經濟成長,人民就願意持續支持政府政策。然而如今新的默契是,燃煤所導致的空氣汙染,讓平均預期壽命縮短五年,江河乾涸、毒性化學品也汙染了農地及糧食。愈來愈多的環保大型示威活動,讓政府認清必須嚴肅面對環境問題,以維持社會穩定。

大陸似乎也意識到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地球暖化讓生態與環境面臨極嚴峻狀況,包括糧食欠收,海平面上升吞沒沿海城市,及暴風雨增加造成澇、旱等。政府因而將氣候變遷當作最優先議題。因其認清,這些將直接衝擊人民身家性命及社會的安定。

而面對來自國營企業與享有源自汙染性產業龐大利益的地方政府的反彈,如今中國政府也訴諸更多手腕,包括:針對各市長、省長及國營企業領導,視其達成所分配的氣候與環境目標,評斷其表現與事業前景;可每日累計的環境懲罰系統;課扣能源效率補貼等獎勵金;主導公司揭露環境資訊;以及讓合格NGO對違反環保者提出公訴等。

此外,去年的新環保法規,要求涵蓋電力和重工業在內的前一萬五千家汙染業者,申報其即時大氣排放,並將數據公告周知。此法規具備了針對環保執法與汙染透明度的革命性效力,讓環境法令執法者和大眾看清,究竟誰在違反汙染標準以及其是否採取行動改善。

終究國際間還是要懷疑中國會做假,但或許其並無此需要。大陸的新氣候經濟報告指出,在二○三○年達碳排尖峰之前,可同時加速經濟結構改造、提升能源效率、發展再生能源及防治空氣汙染,兼顧經濟、能源及環境品質之間的平衡。中國如此將經濟成長模式轉向永續,對於世人無疑是一大啟發—經濟發展與舒緩環境負荷可以兼顧。

除了工業生產,中國大陸過去六年在對城際高速鐵路和都會通勤列車的龐大投資,使運輸系統朝向歐洲和日本、新加坡等的大眾、簡約型態。其同時設定在二○二○年之前,達到五百萬輛電動汽車上路的目標,並對廠商和消費者提供補貼以促其實現。此將使中國的電動車使用超越已開發國家,並加速國內外電動車普及。

在台灣,「能源學中國」不僅民眾在感情上無法接受,朝野政治人物大概也少有願作此表態的。固然如此,或許接下來先靜觀其變想想台灣自己,也不失為走出能源與環境困局的務實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