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庫 解清境仁愛國中的「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15 01:25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清境地區缺水不是新聞,但看到聯合報頭版刊出仁愛國中校長扭開水龍頭,卻沒有半滴水,師生只能忍受缺水不便的報導,卻也為之神傷。

台灣地區自來水普及率雖已超過百分之九十一,但全國尚有超過五十五萬戶沒有自來水,尤其高山偏遠地區,只能依靠簡易自來水系統。所謂簡易自來水,就是利用山泉水,稍加處理,符合起碼衛生條件後就供應使用,不但水源不穩,衛生也有疑慮,但高山偏遠地區要擁有真正自來水,不管建設、營運維護都相當困難,尤其枯水期,就只能過「沒水的日子」。

學校處管線末端,「搶水」搶輸共用管線的民宿業者,南投縣府雖分別為業者及學校設置蓄水池,但必須要有充足水源,蓄水池才有用武之地。

短期內,如清境一樣缺水地區,除節約用水外,應強制採用雨水貯蓄系統或水回收再利用,供沖廁、綠地澆灌。民宿業者也不能讓下端學校受苦,節約用水不僅及於師生,也應是民宿業者責任與遊客的義務。

長期而言,國人應轉換對水庫的思維。環保人員總認為水庫是環境殺手,其實世界各地先民都有「蓄豐濟枯」的觀念,台灣豐枯極端,必須有蓄水空間調蓄,壩堰若影響水中動物洄游,已有日益精進的魚道設計,甚至採用沒有大壩、如同埤塘的人工湖。

另一方面,傳統水庫忽略壩堰當地附近用水及環保基流量,爾後的水庫,若能優先考慮在當地設小型淨水廠,並提供穩定環境流量,相信對生態環境有所助益,也可降低反對聲浪。

清境地區有無可能從霧社水庫或從霧社溪上游再建一小水庫供水呢?值得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