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德」熱潮 你盲從了嗎
2015-11-14 02:29:37 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新北市)

歐新社
分享
近來不管媒體、專家或流傳網路文章,都掀起一股「瘋德」熱潮。德國人的生活習性、行為模式,幾乎成為台灣人聖典式的崇拜;尤其對於小孩教養的理念與態度,更成為許多父母傳頌的準則。

網路流傳一篇探討親子關係的文章,文載:一位華人學者前往德國進修,某天到當地教授家中作客,進門看到教授的五歲女兒,禁不住誇獎:「妳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沒想到卻引來德國教授的不悅,當場要這位學者向她女兒道歉,直說這種稱讚是對她女兒一大傷害。因為漂亮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基因,並非她個人的努力,不值得讚美。一旦她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可能會看不起長相平凡、甚至醜陋的孩子,無形中型塑她對美醜的偏見。

這位華人學者聽到德國教授一番道理,趕忙連聲致歉。這篇短文的真實性或許有待考證,但在網路上幾乎一面叫好,網友紛紛按讚。

這種文化差異所形成的不同行為模式,原本雙方應有「互為主體性」理解,但在網友的反應中,沒人在意德國教授的傲慢,卻一味指責華人教授的由衷讚美,顯示弱勢文化面對強勢文化的無奈和悲哀。

另有周刊一篇文章「德國老師禁止父母做的五件事」也在網路瘋傳,其中包括看見孩子作業有錯誤,要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孩子不會造句,不要協助他,讓他自己去思考等。姑不論這些文章、報導,可能對德國文化只是片面性的理解,如果缺乏反思照單全收,恰恰違反德國人所重視的批判精神。

德國,絕對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並不是盲目跟從。每個社會的信仰、價值與行動,都有其文化生成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條件。

日耳曼民族崇尚理性、遵守規矩、講究精確,但性格冷淡、缺乏幽默;與華人世界重視情感、喜歡溫暖的文化特質完全不同。德國人具有相當濃厚的「種族中心主義」心態,總認為自己文化是世界最理想的標竿。這就是為什麼德國和法國企業兼併,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何況,每個國家都有其必須面對的社會課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三年發表的全球調查報告,德國青少年每七人中就有一人對自己的生活狀況不滿。在所調查的二十九個已開發國家中,青少年幸福感從六年前排名第十二,滑落至第廿二位。

委員會德國成員貝爾特拉姆(Hans Bertram)認為,原因在於過度關注成績及表面上的成功,導致許多青少年感覺被孤立;德國之聲、BBC也報導,愈來愈多的德國老人,因為感受不到社會溫暖,紛紛想要移居他國。

許多人常常藉由強勢文化的餵養來虛胖自己。這種缺乏主體性者,面對外人容易自卑,看到自己人則會自傲。然而,東抄西抄的結果,台灣的教育變成一輛拼裝車,很難走出自己的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