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被中國否定44年 屠呦呦奪諾貝爾醫學獎
2015-10-05 19:48:30 中央社 台北5日電
image
屠呦呦在2011年曾獲拉斯克醫學研究獎肯定。 美聯社
分享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中國生醫學者屠呦呦,現年84歲的她2011年已獲拉斯克醫學研究獎。但此一喜訊傳出,大陸學界卻有不少抱屈聲音,認為屠呦呦在國內得不到肯定,結果牆裡開花牆外香。
諾貝爾獎頌辭強調,屠呦呦等3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最嚴重的部分寄生蟲病治療上,開發出革命性療法。屠呦呦參與研發的青蒿素,對瘧疾治療具有顯效。

反諷的是,屠呦呦在大陸境內被稱為「三無學者」,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更無中國兩院院士頭銜。連新華網、中國中央電視台等官媒都稱,為什麼屠呦呦會被國內否定44年?

羊城晚報梳理當年經過,指出大陸早在1967年就啟動代號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屠呦呦臨危受命擔任523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最後從2000多種方藥中整理出可能有效的640多種草藥。

但這份「抗瘧單驗方集」雖然包括青蒿,但由於提煉方式錯誤,青蒿藥效不佳,失敗190多次後,研究陷入停滯。

屠呦呦據說突然想起,晉朝葛洪(抱朴子)「肘後備急方」中說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之後立刻棄用水煎法,避免高溫破壞青蒿藥效,最後在1971年成功提煉足以抑制瘧原蟲的原料。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院長饒毅接受大陸央視訪問時曾經直言,儘管青蒿素到底是誰先發現的或有爭議,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都公認是確認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

饒毅說,屠呦呦在國內名氣不大,最後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真是牆裡開花牆外香。

而屠呦呦的老朋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受訪時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已經44年了,「這麼長時間得不到公認,我想,對任何一個科學家來說,都會覺得不公平」。

但李連達也說,屠呦呦是個持之以恆的科學家,不浮躁、不像有些人愛搞時髦,原本60歲就該退休,但80多歲了還堅持工作。

物理獎/華裔科學家王中林 呼聲高
2015-10-06 03:19:40 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4日電
image
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王中林,被預測可能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取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網站)
分享2015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即將陸續揭曉,5日將率先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其後依序為物理學、化學、和平獎及經濟學獎,文學獎揭曉日期依慣例稍後公布。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發布的得主預測名單「2015年度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華裔科學家王中林在物理學獎呼聲頗高。
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暨科學事業群(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cience Business)自2002年起,每年按照提供科學、社會科學、藝術及人文研究成果的頂尖全球文獻索引資料庫系統「Web of Science」, 統計化學、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與經濟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以做為當年度或未來的預測名單。

截至去年為止,湯森路透已精準預測到37位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起,只有17位女性在科學項目獲頒諾獎。然而,湯森路透的分析顯示,女性在頂尖科學研究的主導性大幅增加後,性別差距正逐漸縮小。今年的引文桂冠獎中,有四位女性榜上有名,而在2002至2014年間,僅有六位女性入榜。

據諾貝爾官網公布,今年各獎項的獎金為800萬瑞典克朗(合95萬6000美元)。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5日公布,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被提名者名單、相關資訊及遴選程序需保密50年。

曾表彰不人道發明 諾貝爾獎爭議不少
2015-10-06 03:19:40 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4日電
談到諾貝爾獎,大家就會想到改善人類生活的開創性研究,但是這個獎也曾頒給一些極不人道的發明,諸如化學武器、DDT,以及曾被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病的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法新社報導,多年來,曾爆發無數諾貝爾獎爭議,包括有些作家被忽視,有些科學家宣稱他們才是最先發現者,或是輿論兩極的和平獎。

不過,部分科學獎事後看來,對於當初挑選得主的委員會似乎顯得尷尬。

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也許是對1918年將化學獎頒給德國化學家哈柏(Fritz Haber)的一種彌補。哈柏因發明從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工業哈柏法獲獎,全球一半人口的食品生產,目前依賴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肥料。但哈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化學兵工廠廠長時負責研製、生產氯氣和其他毒氣,並使用於比利時伊波戰役(Battle of Ypres)塹壕戰,造成近百萬人傷亡,因此也被稱為「化學戰爭之父」。

曾著書論述哈柏得獎一事的瑞典化學家殷曼森(Inger Ingmanson)告訴法新社,德國戰敗後,「他根本沒指望獲獎,他更擔心的是遭到軍事法庭審判」。這是諾貝爾獎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獎項之一。

哈柏1918年得獎爭議,本該讓評審團挑選戰後得主時,三思而後行。但在1945年11月,日本廣島和長崎遭受原子彈攻擊才剛過三個月,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發給發現核裂變的德國科學家哈恩(Otto Hahn)。哈恩1938年發現的核裂變現象,對發展原子彈至關重要。不過哈恩從未致力將他的發現運用到軍事上。

哈恩在英格蘭戰俘營,得知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時告訴同營戰俘,「謝天謝地,我們(德國人)沒有成功」製出原子彈。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抉擇令人困惑,尤其是原子彈才剛造成浩劫。

諾貝爾獎檔案顯示,瑞典皇家科學院早在1940年就想把獎頒給哈恩。哈恩終於獲得1944年化學獎,但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領獎。

醫學獎/蟠尾絲蟲病 曾讓西非全村失明
2015-10-06 03:19:40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陳雨鑫、吳佳珍、張嘉芳/台北報導
愛爾蘭學者坎貝爾和日本學者大村智在一九七九年發現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讓他們獲得今年諾貝爾獎,而這個成分,讓世界衛生組織將絲蟲病,列為天花絕跡後的第二個可能根除疾病。

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主任范家堃說,世衛組織羅列十七種被忽略的熱帶疾病,其中十一種為寄生蟲引起,全球約十二億人口受影響,且多集中在第三世界國家。諾貝爾獎頒給研究治療線蟲類與瘧疾的學者,具人道救援意義。

「諾貝爾獎關注落後國家居民健康,十分難得。」台灣寄生蟲學會理事長黃高彬說,阿維菌素及青蒿素雖是老藥,但全球每年仍有數百萬人感染相關疾病,造成數十萬人死亡;這些藥對落後國家而言,是救命藥物。廣效的阿維,一種藥就能殺死多種寄生蟲。

范家堃也說,阿維菌素最大貢獻是治療蟠尾絲蟲病,蟠尾絲蟲是血絲蟲的一種,流行於西非以及中南美洲,感染人數約十億,它是透過吸血性的「黑蠅」傳播,會造成持續發炎、甚至失明,過去在西非就有部落全村失明滅村。

電影「沒卵頭家」就是描述澎湖居民感染寄生蟲的故事,黃高彬說,因絲蟲類寄生蟲會造成淋巴阻塞,導致下肢及陰囊腫大,有男子因陰囊腫如桌子大。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正成說,蟠尾絲蟲流行在非洲及中南美洲,因幼蟲蚋生長在河邊,感染後可能失明,又稱「河盲症」;一旦侵入皮下組織可能造成象皮病,西非很多男子感染失明,影響經濟發展。

醫學獎/坎貝爾、大村智 發現寄生病療法
2015-10-06 03:19:38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
image
日本籍大村智(左)、美國科學家坎貝爾因發現寄生病療法共同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路透、美聯社)
分享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揭曉,大陸科學家屠呦呦、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大村智因發現寄生病療法共同獲獎,屠呦呦成為榮獲醫學獎最高殊榮的華人。
諾貝爾大會發布新聞稿說,愛爾蘭出生的美國科學家坎貝爾和日本籍的大村智發現阿維菌素(Avermectins),大幅降低因蟠尾絲蟲感染的河盲症和淋巴性絲蟲症,對其他寄生病也有療效。兩人將獲得一半獎金。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大幅降低瘧疾死亡率,她將分得800萬克朗(96萬美元)獎金的半數。

諾貝爾大會表示,三人的發現「為人類提供有力的新療法,對抗每年上億人感染的衰竭性疾病。改善人類健康並降低痛苦,其成果無法測度。」

寄生蟲所致的疾病影響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尤其是下撒哈拉沙漠地區、南亞、拉丁美洲。經由蚊子散播的瘧疾這十年來雖已控制,但每年因此喪命者仍多達45萬,尤其是嬰幼兒。

坎貝爾目前為紐澤西德魯大學榮譽研究員,大村是北里大學榮譽教授,屠呦呦目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

屠呦呦帶領的研究團隊就中醫古代典籍加以分析。


醫學獎/陸網友:屠呦呦得獎 打臉學術官僚
2015-10-06 03:19:38 聯合報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image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華社
分享大陸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大陸網路一片喜氣洋洋,網友為她按讚,為她驕傲,稱她是中國女性第一人。不過,也有網友疑惑,青蒿素發現都四十年了,怎現在才得獎?
一些網友還順便嘲諷大陸官方,指屠呦呦是「三無」科學家,又多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無疑是對大陸學術官僚一次響亮亮的「打臉」。

由於青蒿素的發現,中醫學界認為中醫要出頭天了。卻引來另一種聲音,指是科學方法發現,與中醫無關。

醫學獎/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3無」科學家
2015-10-06 03:19:36 聯合報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image
大陸科學家屠呦呦二○一一年獲得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在紐約領獎的檔案照。 美聯社
分享大陸女科學家、「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不負眾望奪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讓華人在諾貝爾獎項再添一筆。
屠呦呦昨晚接受錢江晚報採訪表示,「能得獎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屠呦呦也表示,昨晚看電視時,才知道得獎的,已經有許多朋友打電話給她了。與屠呦呦母校、親朋好友的激動心情相比,她的丈夫李廷釗對妻子獲獎,相當平靜,「就是為國家爭光嘛」。

今年八十五歲的屠呦呦,沒顯赫學經歷,是大陸人口中的「三無」研究員,即沒博士學位、沒海外留學經歷、沒中國兩院院士光環。

二○一一年九月屠呦呦獲得年度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這是該獎項六十五年以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也是中國大陸生醫界首獲的世界級大獎。這座獎歷來有諾貝爾獎風向球之稱,當時就有不少人預期屠呦呦會獲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成就與爭議,相伴而生。她因發現青蒿素屢得國外大獎,卻始終與大陸國內科學獎項無緣。大陸科學界的主流答案是:青蒿素的發明是中國引以為傲的成果,但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宿,所以無法給予表彰和獎勵。

談到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成就,就要先了解「五二三項目」。這是中共當局在一九六七年五月廿三日下令研究控制瘧疾新藥物,因「五二三項目」有軍事機密,加之文革期間科研工作者不能發表科學論文,導致研究不為外人所知。

沒有文獻、沒有出版紀錄,便無從證明屠呦呦是發現青蒿素的主要貢獻者;因而屠呦呦二○一一年獲得拉斯克獎後,大陸內部即出現發現青蒿素是集體還是個人的爭議。

屠呦呦十分低調,很少接受媒體採訪。在外人眼中,她有些神秘、不食人間煙火;但朋友說,屠呦呦是個工作狂,是個對生活瑣事不靈光的「粗線條」,不太會照顧自己,也不太會做家事,買菜、買東西之類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李廷釗是屠呦呦高中同學,畢業後到蘇聯(俄羅斯解體前)留學,回北京時,見到暗戀的屠呦呦還未結婚,就大膽表白,兩人育有兩個女兒。當年為了不影響研究,她把女兒交給母親撫養。後來身體不太好,與當時長期做實驗有關。

初聞屠呦呦名字的人,大都會有深刻印象。父親為她取名緣起「詩經.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前句意為鹿鳴之聲,下句是指小鹿在原野上吃草。冥冥之中,屠呦呦的一生註定與植物草藥結下不解之緣。

醫學獎/大村智碩士念5年 泡湯也在動腦
2015-10-06 03:19:35 聯合報 東京記者雷光涵/五日電
image
諾貝爾獎得主大村智在東京發表得獎感言。 路透
分享被喻為「奇蹟之藥」的阿維菌素(Avermectin)問世後,在非洲等多國防治蟠尾絲蟲症有成。本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日本的大村智以「純屬巧合」,形容菌種在日本靜岡被發現一事。
至今已是北里研究所所長的大村,皮夾仍裝有多個小塑膠袋,研究室同事也一樣;他們在全國各地採集土壤,每年約培養出兩千五百株菌,「大部分都沒用處」,堅持下去,「總會找到好東西。」像他們在靜岡縣高爾夫球場發現的魔法微生物一樣。

蟠尾絲蟲症俗稱「河盲症」,在非洲、南美洲流行,嚴重者失明,甚至有人耐不住皮膚搔癢而自殺。阿維菌素藥量依身高投藥,不必量體重,每年一次即能阻止寄生蟲增生。

現年八十歲的大村智是農家子弟,高中狂練越野滑雪,直到大學四年級,每年都入選山梨縣代表。高中時有一天父親問他想不想念大學,大村覺得自己功課不怎麼樣,但數理挺強,苦讀考上山梨大學自然系主攻化學。

大學畢業後順利當上東京的高中夜間部老師,但大村不擅說話、山梨腔又被取笑,決定充實自我,邊工作邊讀研究所,「挫折時我常想起滑雪的事。告訴自己,現在剛好遇到痛苦的上坡,再堅持一下就輕鬆了。」一般人讀兩年,他花五年取得學位,「這有創紀錄吧。」

大村常對研究室的年輕學者說,「沒錢的話就貢獻智慧。連智慧都沒有,就流汗吧。」直到現在,他仍然認為自己學術研究起步晚,唯努力學習才能跟得上別人。剛進北里研究室時,滿腦子都是研究,冬天從家附近澡湯出來,一直在街頭徘徊思考問題,到家時,手裡的毛巾已被凍成冰棒,一度崩潰尋求精神科協助。

大村發現的阿維菌素本用於替動物驅蟲,後來發現也適用於人類,北里研究所獲得專利金兩百五十億日圓(約台幣六十九億),大村應該是有史以來靠專利權賺最多的日本科學家。

醫學獎/古醫書「青蒿一握」 屠找到瘧疾剋星
2015-10-06 03:19:33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詹建富/台北報導
image
黃花蒿。 圖/取自漢語多功能字庫網
分享一九九二年在北京見過屠呦呦的台北醫學大學前副校長洪傳岳表示,屠呦呦的青蒿素獲諾貝爾獎,為中草藥打了強心針。
洪傳岳對屠呦呦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客氣」,且有問必答,對於萃取青蒿素的秘訣不藏私。

屠當時就提到,她大學畢業後就致力尋找抗瘧疾藥,偶然在古書「肘後備急方」中,提及「青蒿一握,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就試圖從黃花蒿中萃取青蒿素,卻始終不得法;後來重新思考古書中未記載「加熱」,於是改用低溫萃取,才成功取得青蒿素。

佛光大學樂活學院院長楊玲玲指出,青蒿素是從「黃花蒿」萃取而來,黃花蒿與艾草同屬菊科,台灣沒有這種植物。

楊玲玲說,屠呦呦的研究是先上山採藥,再回實驗室一點一滴地萃取青蒿素,但當時實驗室設備簡陋,她因通風不良,還得了藥物性肝炎。

對抗寄生蟲 中.日.愛爾蘭學者獲諾貝爾醫學獎
2015-10-06 03:19:31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image
2015諾貝爾醫學獎得獎的理由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今年諾貝爾醫學獎五日揭曉,三位獲獎者分別來自愛爾蘭、日本和中國大陸,因發明對抗蛔蟲引起的寄生蟲疾病和瘧疾的革命性新療法,造福全球數億人而獲獎。
image

2015諾貝爾醫學獎得獎的理由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減少全球最貧窮人口痛苦
諾貝爾大會的頌辭指出,寄生蟲疾病影響全球最貧窮人口,成為改善他們健康和福祉的巨大障礙,獲獎者的發明「在增進人類健康與減少痛苦方面,重要性難以估計」。

八十五歲的愛爾蘭生化學家康貝爾(William Campbell)和八十歲的日本微生物學家大村智發現新藥阿維菌素(Avermectin),大幅降低盤尾絲蟲病(又名河盲症)與淋巴絲蟲病(又名象皮病)發生率,使這兩種疾病幾乎絕跡,並有效治療其他一些寄生蟲疾病,兩人共獲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一百萬元)獎金的一半。

大陸屠呦呦獲得一半獎金

八十四歲的大陸中醫學家屠呦呦獲得另一半獎金,她發明的青蒿素(Artemisinin)大幅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每年有近兩億人感染瘧疾,奪走逾四十五萬人性命,絕大多數為兒童。屠呦呦從中國草藥中尋找瘧疾新療法,黃花蒿是首選,但療效不一致,屠呦呦再從中國古文獻中找到從黃花蒿中提取活化物的方法,她提取的青蒿素對抗瘧疾非常有效,在感染初期就能殺死瘧原蟲,對於治療惡性瘧疾效果空前,降低逾兩成的死亡率,兒童死亡率更下降逾三成,意謂每年救了十萬多人性命。

大村智「獎獻給微生物學」

image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五日揭曉,三位獲獎者分別來自愛爾蘭、日本和中國大陸。 路透
分享大村智研發出大規模培養細菌的獨特方法,他從土壤中培養鏈黴菌新菌株,並選出最有潛力的五十種。康貝爾發現大村智培養菌中的一種對抗寄生蟲特別有效,這種生物活化劑稱為阿維菌素,製成驅蟲藥「愛獲滅」(Ivermectin),被廣泛使用。
大村智接受日本NHK訪問表示,他懷疑自己是否值得獲獎,「我從微生物學中學到很多,我依賴微生物學,我要把獎獻給微生物學。」

康貝爾「藥廠團隊的努力」

曾在美國默克藥廠工作卅多年的康貝爾受訪表示得獎很意外,「這是默克藥廠的團隊努力」。


醫學獎/用中藥激發創新 李克強祝賀屠呦呦
2015-10-07 03:29:28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5日電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屠呦呦表示祝賀,並指這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但諾獎委員會強調,該獎並非頒給中醫和傳統醫學,只是頒給了受到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

據新華社報導,李克強在賀信中對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並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獲獎名單揭曉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屠呦呦和她的中醫藥研究背景成為記者們關注的焦點。一名印度記者問,屠呦呦的獲獎是否意味著西方醫藥界對傳統替代藥物的看法發生改變?

這一問題讓出席會議的諾貝爾大會成員有點意外。大會成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教授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很外交地說:「尋找新藥的途徑有很多種,人類通過不同植物尋找治療方式由來已久,這可以激發我們尋找新藥的新觀念。」

不過,弗斯伯格教授也明確指出:「我不認為我們會直接用這些草藥」。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吉拉斯(Juleen Zierath)也補充說:「他們用了很複雜的方式提取這些有活性的自然物,這不是說把一些植物混在一起就行,而是用了複雜的方式提煉。」

新聞發布會主持、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委員會秘書蘭達爾(Urban Lendahl)也趕緊補充說,草藥只是起到了「激發創新」的作用,最終通過技術做成了「現代的、有效的藥」。

隨後中國記者也提問,稱是否可說是委員會第一次頒獎給中醫,弗斯伯格教授說:「這不是對傳統中醫藥的頒獎,我們頒的獎是給從中醫藥當中獲得啟發、作出貢獻的個人,她能夠從中做出新藥,讓我們在全世界銷售。」

醫學獎/屠呦呦家鄉寧波沸騰 官方將護好舊居
2015-10-07 03:29:26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杭州6日電
image
修繕後的海曙區開明街26號姚宅。這裡是屠呦呦在寧波的舊居。姚宅的主人姚慶三(1911-1989)是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屠呦呦是姚慶三的外甥女。 (取材自寧波日報)
分享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讓家鄉寧波沸騰了。昨天微信朋友圈中,每隔幾分鐘就可以看到關於她獲獎的報導。屠呦呦在寧波的親戚與有榮焉,其舊居更因此獲官方保護。
寧波日報報導,屠呦呦一位在寧波的親戚在微信中寫道:「今天得悉獲獎的消息,全家都為她高興!她卻很低調地說:不要宣傳。衷心祝福她!她是我們家的驕傲!也是寧波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

海曙區區長吳勝武也為寧波能走出這樣優秀的科學家感到十分自豪,他表示,海曙將進一步保護好她的舊居。

據報導,屠呦呦的老家在市中心開明街一帶。她曾先後就讀於效實中學和寧波中學,是兩校的知名校友。1951年春屠呦呦從寧波中學高中畢業,同年考入北京醫學院,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的專業—生物藥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的中藥研究所工作。


醫學獎/中國青蒿素專利 被外國搶註
2015-10-07 03:29:26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5日電
image
黃花蒿。 圖/取自漢語多功能字庫網
分享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榮獲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是,兩個月前離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沈家祥曾為了保護中國在青蒿素這一抗瘧新藥的發明權歸屬,領導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但其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沈家祥曾任國家醫藥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其職責之一是負責與世界衛生組織對接。青蒿素向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廣工作,就是在其直接領導下進行的。

1970年代中期,當「523」項目已將青蒿素的抗瘧功效及化學本質都基本研究清楚時,1976年,項目組得到某國科學家正在分離蒿屬植物類似物質的信息。在中國當年沒有專利及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的情況下,為了搶在外國人前面發表論文,1977年開始,一篇篇由中國科技工作者個人署名的青蒿素論文陸續發表,將成果向全世界展露無遺,也使得在此後的十年裡,面臨著不斷被竊取的險境。

80年代,沈家祥出任中國駐世界衛生組織的代表,覺察到青蒿素的重要。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就青蒿素的開發生產展開了長達六年的合作。

但按國際慣例,新藥在國外註冊前必須要對生產廠的生產條件和生產管理進行評估,即GMP檢查。但中國的兩個生產車間均不符合GMP要求,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亮了「紅燈」。但就在這期間,國外研究青蒿素的研究進展很快。

為進一步掌握國際藥物註冊對申報文件資料的要求,在沈家祥與專家們,按國際藥物註冊規格與要求,對青蒿琥酯、蒿甲醚的申報註冊材料進行了全面修改和通篇翻譯,請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的知名專家和顧問協助審查。

1987年起,沈家祥作為唯一的中國成員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他帶著詳盡資料據理力爭,代表中國政府走上了為青蒿素「正名」的艱辛征程。

但時至今日,自中國科研人員研究青蒿素以來,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青蒿素的專利權仍是許多醫藥工作者的遺憾,也是沈家祥生前的遺憾之一。雖為青蒿素的正名奔波了近十年,但青蒿素的產品專利權最終還是被外國搶註。

醫學獎/屠呦呦不藏私 為中草藥研究打強心針
2015-10-07 03:29:24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image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 新華社
分享台北醫學大學前副校長洪傳岳,曾在1992年參訪北京接觸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他說,過去生醫技術都由美國領銜,屠呦呦的青蒿素獲諾貝爾獎,是為中草藥打了一劑強心針。
洪傳岳表示,20多年前兩岸交流,台灣出現許多境外傳染瘧疾個案,當時國內抗瘧疾藥僅有「奎寧」,屠呦呦的青蒿素卻聞名天下,恰巧洪妻在藥廠進口瘧疾藥,衛生署還以「特別需求」名義,將青蒿素進口台灣。

洪傳岳對屠呦呦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客氣」,且有問必答。他當時詢問對方萃取青蒿素的秘訣,她完全不藏私表示,自從大學畢業,就致力尋找抗瘧疾藥,偶然在古書《肘後備急方》中,看見書中抗瘧紀錄中提及「青蒿一握,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找到靈感。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院長吳介信表示,屠呦呦1971年發現青蒿素,研究成果於2008年、2011年分別刊登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期刊」上。

吳介信表示,天然植物萃取青蒿素相當不容易,因成分太多,要找到單一分子,並進一步純化,無一等一能力與技術無法做到。根據研究結果,青蒿素在瘧疾早期發生時,能將感染紅血球的單細胞寄生蟲殺死,可防堵病患發熱、發炎。

吳介信表示,青蒿素發現至今,已成為「最有效」治療瘧疾藥,目前未有其他藥效能比得上它。屠呦呦的獲獎,對於醫界投入天然物萃取研究將更有發展動力。

「微中子有質量」 日、加學者獲諾貝爾物理獎
2015-10-07 03:29:21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image
左:梶田隆章發表得獎感言。(美聯社)
麥唐納在加拿大家中接道賀電話。(路透)
分享
image
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偵測微中子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六日揭曉,由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麥唐納(Arthur McDonald)共同獲獎,兩人在不同的實驗中發現微中子震盪現象,顯示微中子也有質量,推翻過去微中子沒有質量的理論。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梶田隆章和麥唐納的實驗顯示微中子會改變身分,這種變化的先決條件是微中子有質量,「這項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物質最內部運作的認識,對我們的宇宙觀極其重要」。

梶田隆章在一九九八年發現,來自大氣層的微中子在抵達日本神岡的超級神岡探測器途中,在兩種身分中互換。神岡探測器建於一個舊鋅礦場底部。

一九九九年,由麥唐納帶領的加拿大研究團隊證明,來自太陽的微中子在來到地球的途中並未消失,而是以不同的身分抵達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觀測站建在一個舊鎳礦場的地下深處。

因此,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參不透的微中子之謎有了解答。過去計算微中子數量,有多達三分之二的微中子在測量中不見了,而這兩項實驗發現,微中子沒有消失,只是改變了身分。

兩人發現,由太陽核反應產生的微中子,在抵達地球的途中產生震盪,變成表親緲子微中子和濤子微中子。結論是,過去以為沒有質量的微中子有一些質量,不管有多小。

對粒子物理學來說,這是歷史性的發現。粒子物理學的基本粒子和力學標準模型非常成功,廿多年來抵擋了所有實驗的挑戰,但這個標準模型的條件是微中子沒有質量。兩位獲獎者的觀察顯示,標準模型不能成為宇宙基本組成的完整理論。兩人的發現是對微中子隱藏世界的最重要觀察。微中子是整個宇宙第二多的粒子,僅次於光子。

梶田隆章在得獎記者會上說:「我的腦中一片空白。」他強調,「宇宙仍充滿未知的謎,樂見年輕人加入探究奧祕。」

麥唐納說,得知獲獎的第一件事是:「抱了我太太一下」。

物理獎/上帝粒子、鬼魅粒子 先後拿獎
2015-10-07 03:29:24 聯合報 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這是微中子第三次拿到諾貝爾物理獎了。今年物理獎頒給日本物理學者梶田隆章、加拿大學者亞瑟.麥唐納,他們在實驗中觀測到「微中子震盪」現象,證明微中子這個過去被認為沒有質量、被稱「鬼魅粒子」的基本粒子,是有質量的,不僅推翻六十年來物理界認知,也讓人類對宇宙基本構成有更精確認識。

有趣的是,這兩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竟上演「神鬼交鋒」;因前年是頒給找到被稱為「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的科學家,今年則頒給證明「鬼魅粒子」微中子的二位學者。

其實「微中子有質量」被證明,是一九九八年的事,早於希格斯粒子被證明存在的時間,卻比較晚拿獎。

微中子是一種微小、不帶電、幾乎不會和周遭物質產生反應、互動的粒子,充斥在宇宙中,像個獨行俠般,用近光速來來去去。

太陽中心的核融合會產生大量微中子,核電廠反應爐也會,這些微中子無時無刻穿過我們和地球,但因為不產生作用,所以我們不受其影響、也不會有感覺。

台大物理系教授侯維恕說,早期科學家提出微中子概念時,為了簡化問題,假設它沒有質量。但梶田隆章等人在觀測微中子時,卻發現微中子會震盪,只有有質量的粒子才會震盪。

至於諾獎為何先頒給希格斯粒子而不是微中子?侯維恕推測,可能是因為另一關鍵學者、原也該得獎的梶田同門師兄戶塚洋二,在二○○八年因大腸癌逝的緣故,讓微中子獲獎又拖了幾年。

醫學獎/屠呦呦浙舊居 市值人民幣1.5億
2015-10-08 03:17:07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杭州7日電
279
修繕後的海曙區開明街26號姚宅。這裡是屠呦呦在寧波的舊居。姚宅的主人姚慶三(1911-1989)是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屠呦呦是姚慶三的外甥女。 (取材自寧波日報)
分享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她在浙江寧波的家族舊居頓時成為焦點。據報導,這棟超大型舊居價值人民幣1.5億元(約新台幣7.8億),但當地政府計畫開放供民眾參觀。
錢江晚報報導,屠呦呦年少時,住在舅舅姚慶三位在寧波的家族大宅院,屬近現代建築,總面積約達2200平方公尺。目前,這棟宅院的門牌號碼是寧波海曙區開明街26號。

報導指出,姚慶三(1911年─1989年)是已故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而屠呦呦年少時,就和舅舅和外婆同住在這棟大宅院裡,直到成人。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姚宅無人探訪,大門深鎖。但她一得獎後,門前便湧來許多想要一探究竟、且忙著拍照留念的民眾,十分熱鬧,有人甚至帶著兒女來瞧瞧,為的是「沾喜氣」,希望兒女也能像屠呦呦一樣出色。

報導指出,屠呦呦得獎後,網路盛傳姚宅價值高達1.5億元,產權屬於寧波一家地產商,且正出售中。經過詢問,這家地產商確曾計畫將宅院分成3個單獨院落出售,總價確為1.5億元,但後來沒有執行,原因不詳。

醫學獎/屠呦呦寧波舊居 變觀光景點
2015-10-08 03:58:46 聯合報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280
屠呦呦在浙江寧波的舊居,據稱價值高達人民幣一點五億元。 (中新社)
分享大陸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後,不僅她個人成為新聞焦點人物,她小時候曾在浙江寧波居住過的舊居,也成為觀光景點,很多當地民眾扶老攜幼地到她舊居前拍照,想「沾一沾」喜氣。
大陸民眾對諾貝爾獎有莫名的崇拜感,此前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陸作家莫言,舊居一夕間成為觀光景點,屠呦呦的舊居也一樣命運。錢江晚報報導,屠呦呦年少時,住在舅舅姚慶三位在寧波的家族大宅院,現門牌號是寧波海曙區開明街六號,是屬近現代建築,總面積約達二千二百平方公尺。

姚慶三是已故經濟學家,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會長。屠呦呦年少時,就與舅舅和外婆同住在這棟大宅院裡,直到成人。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前姚宅無人探訪,大門深鎖。但她一得獎後,門前便湧來許多想要一探究竟、且忙著拍照留念的民眾,十分熱鬧,有人甚至帶著兒女來瞧瞧,為的是「沾喜氣」,希望兒女也能像屠呦呦一樣出色。

不少民眾還特別將「屠呦呦舊居」合影的照片發到網路,與朋友分享,從民眾與屠呦呦舊宅合影的照片看來,這棟大宅院保存相當好,具有江南式庭園風貌。大陸媒體稱,姚宅價值高達人民幣一點五億元,產權屬於寧波一家地產商,正打算出售。

不過,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之後,這幢標上「屠呦呦舊居」的宅院,命運似乎將會不同。寧波當地文化單位官員表示,姚宅「有很大可能」會和其他文物保護場所一樣,成為「開放的公共場所」供遊客參觀。而日前寧波海曙區官員也表示,海曙區將進一步保護好屠呦呦的舊居。

寧波當地專家指出,姚宅附近是「蓮橋街歷史風貌協調區」,擁有一大批明清以來保存相對完整的建築與街巷,總面積達六點六公頃,有區級及市區文物保護單位各二處。


醫學獎/屠呦呦:中醫藥不是撿來就能用
2015-10-08 03:17:05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6日電
281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屠呦呦,6日在北京的家中受訪時表示,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 (新華社)
分享剛剛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6日在北京居所受訪表示,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她同時指出,中醫藥也不是撿來就可以用。至於獲獎的獎金會怎麼使用?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釗開玩笑地說,「這點獎金還不夠買北京的半個客廳吧?!太少了啊!」
官方中央電視台報導,屠呦呦的家寬敞整潔,進門的書櫃中擺滿了老人獲得的各種獎牌獎盃,其中最醒目的是2011年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授予她的臨床醫學研究獎。85歲的屠呦呦說,得知獲獎後她一夜未眠。但老人身體、精神狀態不錯,只是聽力有點不好。

屠呦呦說,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很大的榮譽,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

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藥監總局6日都向屠呦呦獲獎發出賀信,賀辭中表示,屠呦呦的獲獎,表明了國際醫學界對中國醫學研究的深切關注,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深刻意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中國醫藥衛生界的驕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衷心地祝賀屠呦呦首席研究員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他說,屠呦呦多年艱苦奮鬥、執著地進行科學研究,圍繞國家需求,克服困難、一絲不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是中共黨和政府關心中醫藥、重視中醫藥、支持中醫藥發展取得的結果;是舉國體制、針對中醫藥工作全國一盤棋取得的勝利,是全國科技工作者、科學家群體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醫藥為人類做出的新的貢獻


醫學獎/美科學院院士 強力推薦屠呦呦報獎
2015-10-08 03:17:05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6日電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過去五年來鍥而不捨的推薦密不可分。這位知名瘧疾研究專家從2010年以來,就年年向評委會推薦屠呦呦。

新華社6日引述與米勒同一實驗室同事、美國國家衛生總署(NIH)資深研究員蘇新專說,「2007年,我們到上海去開一個瘧疾與傳染媒介會議,會上米勒就問在場的人,誰知道青蒿素到底是誰發現的?怎麼發現的?在場的人都不知道」。後來他們就商議給發明青蒿素的人推薦申請諾貝爾獎。

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米勒每年都從諾貝爾獎評委會收到推薦表格。蘇新專說,「2010年,我們推薦了諾貝爾獎後,又推薦了拉斯克獎,諾貝爾獎沒有消息,但拉斯克獎很快就有回應」。拉斯克獎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的說法,2011年屠呦呦獲獎後,曾引起中國國內轟動。

而讓屠呦呦在國際上廣為人知的是,是米勒和蘇新專為配合拉斯克獎寫的一篇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藥園的發現」,這篇文章發表在著名的「細胞」雜誌上。他說,「這篇文章至關重要。因為拉斯克獎是生物學界裡很重要的獎項,『細胞』雜誌的影響力非常大,連在一起就引起了關注」。

米勒目前人在歐洲,幾個月前諾獎評委會還讓米勒寫過屠呦呦的專家報告。蘇新專說,他們認為屠呦呦實至名歸,有五大原因:

第一,中國的「523計畫」從1971年在廣東開會的會議紀錄可看出,研究一直未取得太大進展。屠呦呦後來加入,並於1972年南京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殺瘧原蟲。因此是屠呦呦把青蒿帶到項目裡來。第二,在1972年的會議上,屠呦呦也報告,青蒿的提取溫度也是屠呦呦第一個解決。第三,1972年8月,屠呦呦帶領一個團隊到海南做臨床試驗,包括她和幾個同事首先在自己身上試藥,證明了沒有太大毒性。她們總共做了30例,基本都有效。所以她是第一個做臨床試驗的人。第四,其他機構的提取方法是根據屠呦呦提供的材料改進的。無可否認,屠呦呦參與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第五,屠呦呦是青蒿素衍生物雙氫青蒿素的發明人。

但蘇新專也強調,不能否認其他人的貢獻,這個項目「不是只有她做出了貢獻,確實是一個團隊的貢獻」。

醫學獎/屠呦呦同行力挺:突出貢獻者 必然是她
2015-10-08 03:17:04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6日電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屠呦呦也成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歷史上第12位獲得該殊榮的女性。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終身講席教授王小凡對「澎湃新聞」指出,屠呦呦獲諾獎,代表一代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們的貢獻到現在終於被正確地認識到了。

為什麼1972年屠呦呦就獲得並報告了青蒿素,39年後才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魯白認為,這與中國學術界與國外交流較少有關。魯白說,之前的種種世界級獎項都是國際學術界對屠呦呦研究工作的認可,雖然四年過去,在國外屢次獲獎的屠呦呦仍然沒有獲得過中國國內的學術大獎,但這還說明中國對科學的評判標準和國際上標準有差異。

他認為,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至少有兩點貢獻,一是她通過中醫著作文獻梳理和拜訪老中醫,鎖定了青蒿作為藥物篩選對象,而非鱉甲、烏頭等;二是率先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的有效成分。傳統中藥是用水煮,但青蒿素不耐熱,水煮之後就分解了,換用乙醚溶出青蒿素,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屠呦呦採用這一技術最先提純了青蒿素,並在1972年的會議上作了報告。這是她的原創想法,也是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對於中國學術界有關青蒿素的功勞應歸於集體還是個人的爭議,魯白說,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實際是她帶領的一名助理研究員做的,但屠呦呦是團隊負責人,是Intellectual leader(智力領導者)。「中國的學術界更認可的是什麼?是工作量、完整性?是誰的手把它做出來的?但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再次體現了對原創性科學研究的尊重」。

美國國家衛生總署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說,當年推動青蒿素發現的「523項目」確實是一個涉及數百人的項目,「問題是,如果你需要去挑選一個突出貢獻者,那麼屠呦呦應該就是這個人。所以如果你堅持一個團隊,那麼你就不會得到諾貝爾獎了」。


醫學獎/面對「攬功」質疑 屠呦呦低調沉默
2015-10-08 03:17:03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綜合6日電
282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屠呦呦,6日在北京的家中受訪時表示,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圖為屠呦呦早期在實驗室研究。 (新華社)
分享屠呦呦從中醫古籍裡得到啟發,通過對提取方法的改進,發現中藥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瘧原蟲的成分,她的發現,在抗瘧疾新藥青蒿素的開發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由於這一發現在全球範圍內挽救了數以百萬人的生命,她於2011年獲得醫學科學領域大獎—拉斯克獎。日前又獲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有關屠呦呦攬功的爭議,卻一直圍繞著她。
「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屠呦呦一直保持低調,堅稱「青蒿素的成績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於中國科學家群體。這也是標誌著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然而對於她的「低調」,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她從來沒有承認過別人的工作,現在的致謝被認為是缺乏誠意的。」不論是面對如今的「火爆」,還是多年以來同行之間的爭議,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報導說,2009年,屠呦呦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一出版,就因為引文署名的細節而招致批評: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研究成員的作用。反對者認為,屠呦呦誇大了自己在「523」項目中的作用。

「科學」雜誌的網路報導說,「拉斯克獎重新點燃了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的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於一個人。」

在拉斯克獎頒獎期間陪同屠呦呦的美國國家衛生總署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認為,從青蒿到抗瘧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並沒有頒給整個組織,這是因為「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

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物理獎/師徒先後拿諾獎 神岡實驗室好「神」
2015-10-08 03:17:01 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6日電
283
圖擷自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神岡宇宙素粒子研究施設
分享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梶田隆章,師從小柴昌俊,師徒二人先後於2002年和今年拿下諾貝爾獎,也讓所屬的日本「神岡實驗室」寫下科學史的一項傳奇。
諾貝爾獎頒發早期,同一實驗室接連獲獎的情況很常見,但隨著科學不斷演進,學門領域不斷分化,同門師徒接連得獎的情況,已經相對少見。諾貝爾獎頒給梶田隆章,但其實不是頒給個人,同時表彰了他背後的上百人團隊。

梶田隆章和小柴昌俊得獎的原因,都和「微中子」有關,粒子物理學是探究宇宙的奧秘,就像是要懂得分析a、e、i、o、u,才能組成文字,進而變成文學。梶田隆章透過嚴謹的科學實驗,證實微中子有質量,就是一個關鍵性的突破。

梶田隆章作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做的不只是尖端科學研究,很多成果都能馬上應用於人類社會。神岡實驗室的研發成果,應用於光電倍增管,讓掌握該技術的日本濱松公司,長期居於領導地位,而今年諾貝爾獎的「微中子震盪」,未來也可望應用於電子、電腦等領域。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梶田隆章和加拿大學者麥唐納,是團隊的勝利,兩人所屬的實驗室,都是國家、產學界長期投資的結果,不斷累積知識和技術,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頒發」
2015-10-08 03:17:01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中,有兩位去年都曾訪台,默德里奇去年來台演講,桑賈爾去年三到五月則到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

桑賈爾跟台灣淵源不淺,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長謝道時曾是他的同事,台大生化暨分子研究所長林敬哲則是他的學生。細生所副所長吳漢忠說,去年謝邀桑賈爾到細生所三個月,認真的他課後仍會留在所內研究。

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蔡明道說,去年桑賈爾來台待了三個月,他與台灣學生非常親近,時常穿著短褲在校園散步。他也曾在杜克大學見過默德里奇,他形容,默德里奇是一個嚴肅的學者,對科學非常尊重。

蔡明道表示,此領域過去也曾獲得諾貝爾生醫獎,但很意外這次由化學獎頒獎。


化學獎/DNA修復元件失靈 罹癌率增
2015-10-08 03:17:00 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報導
284
細胞如何修復受損DNA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由研究DNA修復機制的三位科學家摘下桂冠,人體每天都靠修復系統修理數千個DNA損傷,沒有這些修復機制,人體的基因組會瓦解;而修復系統只要有一個元件故障,基因資訊即會開始快速改變,導致罹癌風險增高。
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提供的資料,人體的DNA修復機制除了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和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還有一些其他負責維修的機制,避免人體DNA因為陽光、香菸煙霧和其他有毒物質受損後,無法再復原。這些修復機制會不斷修正DNA的自發性改變,每次細胞分裂時,錯配修復機制也會糾正上千個錯配。

修復系統只要有一個元件失靈,罹癌機率就會變高。例如核苷酸切除修復過程若出現先天性損傷,人體即會罹患著色性乾皮症,病患對紫外線會變得特別敏感,大量曝曬陽光後即會產生皮膚癌;DNA錯配修復機制若有缺陷,罹患遺傳性結腸癌的風險會升高。

許多種類癌症的發生,可能是這些修復系統中的一個或多個部分或完全關閉,它使癌細胞的DNA變得不穩定,也是癌細胞經常突變,且對化療產生抗藥性的原因之一。同時,這些生病的細胞也更加仰賴仍能運作的修復系統修復,沒有這些修復,細胞會因DNA損壞太嚴重而死亡。

一些研究人員正利用上述這項弱點研發治癌新藥。這些新藥透過抑制剩餘的修復系統,減緩或完全停止癌細胞的增長,抑制劑Olaparib(奧拉帕尼)是其一。

今年化學獎得主的基礎研究,可能因此開發出救命的新藥。套句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默德里奇的話:「以好奇心為基礎的研究重要無比。你永遠無法預知最後結果。」


發現細胞修復DNA機制 美英3學者獲化學獎
2015-10-08 03:16:57 聯合報 編譯田思怡/綜合報導
285
細胞如何修復受損DNA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七日揭曉,瑞典出生的英國籍生化學家林達爾、美國的默德里奇和土耳其裔美國人桑賈爾,以研究細胞如何修復受損的DNA共同獲獎,均分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一百五十萬元)獎金。
286
美英3學者 獲諾貝爾化學獎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三人「繪製細胞如何修復受損DNA並保護遺傳訊息的分子圖」,他們的研究提供了活細胞如何運作、人體如何修復會引發疾病和老化的DNA突變的基本知識,可用來研發新的抗癌藥。
DNA是創造和維持生命的化學密碼。人類的DNA每天受到紫外線、自由基和其他致癌物質傷害,在細胞分裂複製DNA時,也會產生缺陷。

這些基因物質之所以沒有瓦解,是因為有一些持續監督和修復DNA的分子系統。三位得獎者是繪製這些修復系統分子圖的先驅科學家。

林達爾(Tomas Lindahl)率先找出一些「修復酶」,是修復工具箱的基本配備,他發現「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機制,持續制衡DNA的毀壞;桑賈爾(Aziz Sancar)發現細胞修復紫外線損傷的「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機制;默德里奇(Paul Modrich)展示細胞改正細胞分裂複製DNA時發生錯誤的「錯誤配對修復」(mismatch repair)機制,此機制降低複製DNA發生錯誤的頻率。

細胞既然能自我修復,人類是否能長生不老?林達爾獲知得獎後表示:「我不相信長生不老。許多DNA損害會導致癌症和重病,我們要盡可能反制損害,因此我們先要了解受損的機理。」

許多癌症是因為一種或多種修復系統瓦解所致。桑賈爾受訪時說:「DNA修復系統對預防和治療癌症很重要。」土耳其裔的桑賈爾說,這個獎對土耳其很重要,「年輕的科學家需要典範」。

默德里奇得知獲獎消息時正在度假,他曾說,他受到當生物老師的父親鼓勵,父親告訴他:「你應該研究DNA。」今年是諾貝爾獎第七次頒給DNA研究。

七十七歲的林達爾目前是克利克研究院榮譽團隊負責人和英國克萊爾霍爾實驗室英國癌症研究榮譽主任;六十九歲的默德里奇現任職休斯醫學中心並為杜克大學醫學院教授;六十九歲的桑賈爾現為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教授。

醫學獎/大村智曾來參訪 大漢與有榮焉
2015-10-10 02:59:05 聯合報 記者游婉琪/花蓮報導
image
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村智(中)曾造訪大漢技術學院。 圖/大漢技術學院提供
分享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村智,擁有東大藥學與東京理科大學理學的雙博士學位,是微生物有機化合物的尖端研究者。對於能夠榮獲諾貝爾醫學獎肯定,與大村智曾有段淵源的大漢技術學院,特別獻上祝福之意,校長宋佩瑄則以大村智勉勵學生一步一腳印。
大村智為日本山梨縣韮崎市人,北里大學特別榮譽教授,他以多種分離、培養、篩選活性物質的原創方法,從微生物體內發現471種前所未見的化合物,其中有26種應用於醫藥、動物用藥、農藥、研究用試藥,在醫學、生物化學與有機化學、抗生素工業領域貢獻卓越。

大漢技術學院指出,大村智曾於民國99年6月17日親臨大漢參觀指導,對於大漢扶助偏遠地區弱勢學子及原住民族群,使其得到最好照顧並傳承原民固有文化,感到敬佩,並對學校優美自然的校園環境,濃郁純樸的原住民色彩讚嘆不已,盛讚大漢為適合研究與學習的好地方。

校長宋佩瑄表示,大村智教授儘管成就非凡,為人卻十分勤奮樸實,他常勉勵年輕人:「沒有錢,就拿出智慧,拿不出智慧,就得流汗。」一步一腳印的精神,值得學生學習。

宋佩瑄表示,大漢有幸與大村智教授交流並獲指導,這次大村智拿到諾貝爾醫學獎殊榮,大漢可謂與有榮焉,也期盼未來能有機會與大村智教授繼續交流。


醫學獎/恭喜屠呦呦的人…門口排了20米
2015-10-10 02:59:02 世界日報 中國新聞組/北京9日電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通過這次得到諾貝爾獎促進形成一個新的激勵機制,與國家綜合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激勵更多年輕人做出創新的成就。」屠呦呦說,她希望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們能夠在各個領域,為國家和世界創造出更多的、創新的科技成果。
image
屠呦呦在座談會上發言。 (中新社)
分享香港文匯報報導,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後的第三天,85歲的屠呦呦昨日出席了多個部門為她舉辦的座談會。屠呦呦首次向公眾談及獲獎後的心跡,以及青蒿素的研製歷程。「諾貝爾獎是青蒿素被國際社會進一步的全面認可,這是我們國家的榮譽,也是當年集體共同工作的榮譽」,屠呦呦說,中醫藥是偉大的寶庫,有很多精華值得後人用現代科學繼續創新。
成都商報報導,屠呦呦獲諾獎前少人問津,現在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小區保安說,有一天前來祝賀的領導、同事、朋友,在屠老所住大樓的電梯口外排起20多米的長隊,小區要加派保安維持秩序。「一早起來不知道接了多少電話,老太太太累了。」

屠呦呦的先生李延釗前天說,為安排好前來拜訪的客人,他還經常打斷屠呦呦的話,要她少講發現青蒿素的艱辛,「這個他們都知道。」

昨天現場,屠呦呦說,她目前仍在努力研究青蒿素,「還有別的病,比如說免疫病,比如說紅斑狼瘡,雖然最終得到同意可以進行臨床,但沒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她遺憾的透露,還有一位清華大學的青年學者也在進行類似研究,但經費問題並未得到很好解決。

「我的心願就是建立新的機制,現在我們的國家要深化改革,正好諾貝爾獎來了」,屠呦呦說,應各個領域都要有不斷創新,把年輕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世界和中國做出更大、更多的事情。


觀天下/眾聲.眾生
2015-10-10 02:59:01 聯合報 張佑生
白俄羅斯記者暨小說家亞歷塞維奇榮獲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雖然她早就被賭盤列為最熱門人選,但是得獎消息確定後,仍引起議論。立場中間偏左的《南德日報》批評,儘管作家處理口述歷史的的藝術手法超群,依舊無法改變諾貝爾委員會政治掛帥的給獎考量。該報謔稱,諾貝爾委員會把文學獎變成了和平獎。

諾貝爾委員會用polyphonic形容亞歷塞維奇的作品風格,這個字跟音樂有關,意指多音、複調。綜觀亞歷塞維奇的主要作品,多以訪談庶民為主,數量往往成百上千。

就此而言,亞歷塞維奇的作品確實有很多聲音。但她厲害的地方在於將喧嘩的眾聲,個人零碎片段的小歷史,交織成觀照大時代芸芸眾生的整體論述。

評論家認為,亞歷塞維奇的作品充滿對蘇聯和後蘇聯時期的「懷舊」(nostalgia)情緒,從蘇聯女性在二戰所扮演的角色,或是蘇聯入侵阿富汗、車諾比核災、蘇聯解體,比比皆是。個人面對時代的劇烈變遷,不知所措的茫然,顯露無遺。

亞歷塞維奇長期不見容於白俄羅斯當道,她戲稱自己被當成隱形人,還說十日的總統大選投票,她不會參加,以免幫已經當了二十年總統的盧卡申科背書。

西諺有云:筆誅勝劍伐。俄羅斯文學研究者歐茵西認為,亞歷塞維奇做到了這點。但現在早就是核子時代,流傳千年的西諺,還能適用嗎?

文學獎/得主新書轉向 寫愛情透視出希望
2015-10-10 02:59:01 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8日電
亞歷塞維奇雖蜚聲國際,但她在祖國白俄羅斯被批「販賣悲劇」,她在未出版新書「The Wonderful Deer of the Eternal Hunt」一改筆鋒,內容由戰爭人禍轉到愛情故事。

獲獎後的亞歷塞維奇8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召開記者會上說:「這個獎不是頒給我,而是頒給我們的文化和小小的國家,(我們的國家)在歷史上一直捲入研磨機內。」

瑞典學院說,亞歷塞維奇的「多聲作品,是我們這個磨難與勇氣並存時代的不朽典範」。

白俄評論家多年對她的批評,一個比一個狠,指她「以悲劇取消生命,剝削悲劇」,「靠悲劇維生,從事收集人間苦楚的生意」。評論指她以受訪者的悲劇來賣錢。不知她是否要塞住批評者的嘴,她在新書轉寫愛情,但同樣以紀實手法,寫不同年代男女的第一身愛情故事,每個有不同的情節。

她在一個訪談中說:「我發覺自己一直在寫人殺人的書,寫他們如何死。但這不是人生的全部。我現在寫一個人如何愛其他人。我問自己同一個問題,但這次是透過愛情的稜鏡:我們是誰,在甚麼國家生活。愛把我們帶向世界,我想愛其他人,雖然這是越來越難。」

她指寫愛情透視了民眾已擺脫前蘇聯集體主義,想追求一種存在的希望和感覺,「他們不停在想:為甚麼我要跟這個女人在一起,而不是另一個?為甚麼我要離開這男人?」

亞歷塞維奇收集車諾比核事故受害者證詞寫成的紀實文學作品「車諾比的悲鳴」。在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亞歷塞維奇曾為2012年3月在日本召開的研討會發來寄語,指出在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及車諾比核子事故後,「人類的文明難道不應該選擇『無核』之路嗎?」。

縱橫談/孤燈寒照 突國經驗難複製
2015-10-10 02:59:01 聯合報 本報編譯張佑生
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名不見經傳的突尼西亞公民團體,跌破各界眼鏡,因為該團體從未出現在可能得獎甚至入圍的討論範圍內。諾貝爾委員會解釋,頒獎是要「適時」肯定突尼西亞民主轉型的正面成果。

「適時」(timely)一詞在這個節骨眼,聽來頗為諷刺。突國的茉莉花革命開啟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埃及和利比亞的長期統治者被逼下台,格達費甚至橫死街頭。但是,埃及走回軍方執政的老路,利比亞陷入群龍無首的亂局,聯合國提議要成立大聯合政府,成敗難料。

之後的葉門和敘利亞就更別提了。葉門總統雖然下台,全國卻成為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競逐影響力的殺戮戰場。敘利亞總統阿塞德頑抗四年,美歐聯軍扶植的叛軍扳不倒他,反而讓激進組織「伊斯蘭國」趁勢坐大,占據半壁江山。

現在,俄國出手了,美國和北約很不滿,但一時間似乎也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措施。看來,突尼西亞民主化的燈塔效應只能照亮該國。

和平獎/希望的訊號 「助突國繼續向前」
2015-10-10 02:59:00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報導
突尼西亞公民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各國領袖紛紛讚揚並祝賀,咸認突尼西亞民主轉型可作為全球模範。

原本是今年和平獎呼聲最高人選的德國總理梅克爾,稱讚諾委會決定。發言人表示:「為民主奮鬥者獲獎實至名歸,摒棄獨裁政權的民眾值得比另一個獨裁者更好的事物。」

法國總統歐蘭德說:「這個獎項是突尼西亞成功民主轉型的獎勵。」

一九八三年和平獎得主,波蘭「團結工聯」 前領袖及波蘭前總統華勒沙認為,這是個「明智的選擇」,可以幫助突國繼續向前。

英國首相卡麥隆推文說,「全國對話四方集團」成員「幫助突尼西亞成為該地區的希望燈塔」,值得獲獎。

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薛提說,這個獎對於數十年來飽受壓迫與傷害的社會來說,是一個「希望的信號」,「也是對該組織成員努力推動公民社會及促進人權的一種致敬。」

和平獎/「突尼西亞2.0」 從革命轉型共和
2015-10-10 02:58:57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image

二○一三年十二月,突尼西亞慶祝人民起義將屆滿三周年,一名男童在首都突尼斯街頭揮舞國旗。 路透
分享突尼西亞公民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以黑馬之姿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雖令各界驚訝,但也凸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用意,藉由肯定公民團體的努力,讓世人關注茉莉花革命後北非與中東地區的現況。
image

突尼西亞革命後重大事件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諾委會主席凱西.庫曼.費佛說:「我想,是時候讓聚光燈打在突尼西亞迄今獲致的正面成果上,盼以此守護他們,並激勵突尼西亞民眾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
二○一一年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燃起民主之火,推翻獨裁執政廿三年的貪腐班阿里政權,然而新政府上台後並未就此走向民主。反對派對執政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黨」不滿,並指控新內閣中仍有班阿里的黨羽。

二○一三年二月,突國左派反對黨「民主愛國者運動」秘書長貝雷德遇襲身亡。同年七月,創辦「人民運動黨」、後併入「人民陣線」的創立者布拉米在家門口被槍手連開十四槍死亡。反對派政治人物接連遇刺,再度引發街頭示威,政黨勢力擺不平,國家瀕臨內戰邊緣。

此時突尼西亞全國總工會(UGTT)和其他公民團體出面,在政黨間斡旋,並和另三個團體合作成立「全國對話四方集團」,促成看守政府成立,解除危機。去年十月及十二月,突尼西亞舉行國會大選及首次總統民選,政權和平轉移。英國廣播公司用「突尼西亞二.○」描述突國由革命(revolution)轉型為共和(republic)的成果。

雖然突尼西亞民主之路看似已有成果,但仍不乏挑戰與威脅,其中最大敵人是激進伊斯蘭勢力。今年三月,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的巴杜博物館遭三名恐怖分子攻擊,造成廿二人死亡,伊斯蘭國(IS)宣稱犯案 。今年六月,一名槍手混入該國度假勝地蘇塞一家濱海度假村的私人海灘濫射,造成卅八人死亡。據信已有逾三千名突尼西亞人投靠敘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境內的伊斯蘭聖戰組織,並放話要回國發動攻擊。

image
認識突尼西亞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閱讀秘書/茉莉花革命
二○一○年十二月,家境清寒的廿六歲突尼西亞青年布瓦吉吉擺攤賣水果時因無照被警察取締,沒收貨品且遭羞辱,投訴無門的布瓦吉吉憤而在政府大樓前自焚,因燒傷嚴重,翌月去世。

當時突尼西亞失業率高,糧食等物價高漲,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一份美國外交電文,揭露時任總統班阿里家族與黑道掛勾及第一夫人斂財。布瓦吉吉自焚也引燃人民怒火,爆發大規模示威。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班阿里逃至沙烏地阿拉伯,結束廿三年的鐵腕統治,這場人民起義以突尼西亞國花命名為「茉莉花革命」。

受茉莉花革命影響,中東及北非地區陸續出現要求民主的抗議潮,並導致埃及、利比亞及葉門等極權政府相繼垮台,阿爾及利亞和巴林等國也有民眾示威,國際間也稱之為「阿拉伯之春」。(編譯組)



諾貝爾和平獎 黑馬突尼西亞對話組織出線
2015-10-10 02:58:55 聯合報 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image
諾貝爾委員會九日宣布,和平獎得主為突尼西亞公民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由四個民間組織組成,圖為四組織代表(左上起順時鐘)全國總工會秘書長阿巴希、產業、貿易與手工業聯盟主席薇德.布夏莫伊、律師公會代表馬福德及人權聯盟主席穆薩。 法新社
分享梅克爾讚「了不起的決定」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九日宣布,今年和平獎得主為突尼西亞民間組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肯定其在二○一一年茉莉花革命推翻突尼西亞極權政府後打破政治僵局,致力促成各方對話、維護國家安定及建立多元民主的努力。名不見經傳的該團體爆冷出線,熱門人選之一的德國總理梅克爾隨即致賀,稱讚是「了不起的決定」。

「全國對話四方集團」由四個突國民間團體在二○一三年組成:突尼西亞全國總工會(UGTT)、突尼西亞產業、貿易與手工業聯盟(UTICA)、突尼西亞人權聯盟(LDTH)以及突尼西亞律師公會,成員士農工商皆有,涵蓋各行各業。

諾貝爾委員會決定頒給「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而非四個成員團體,盼突顯他們合作保護國家的向心力。今年得獎呼聲甚高者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和日本護憲團體,「全國對話四方集團」從未被關注,此番以黑馬之姿獲獎,跌破各界眼鏡。

諾委會主席凱西.庫曼.費佛表示:「希望和平獎的頒發能對肯定突尼西亞維護民主有所貢獻,激勵中東、北非乃至世界各地追求和平與民主的國家,並鼓勵突國民眾繼續奮鬥。」

「獎獻當年罹難的年輕人」

組織之一的全國總工會秘書長阿巴希得知獲獎後說:「我很高興,很感動。這個獎是對我們兩年多來努力的肯定,對全國同胞來說是種榮耀,這個獎應該獻給當年罹難的年輕人。希望國人能團結面對挑戰,尤其是恐怖主義。」突國總統艾塞布西表示,這是對國家共識的肯定。

一名突尼西亞青年因水果攤被警察取締憤而自焚,一個月後的二○一一年一月引爆百姓對於政府貪腐和民不聊生的怒火。消息透過手機和社群網站快速傳播,醞釀成龐大抗議潮,讓極權統治突尼西亞廿三年的總統班阿里下台逃亡,稱為「茉莉花革命」。

茉莉花革命並未順利培育出民主果實。班阿里下台後,突國動亂不斷,處於內戰邊緣,四個民間團體於二○一三年組成「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該組織主張不同種族、宗教或黨派皆享有相同的基本權利,促成公民、政黨與政府和平而廣泛地對話,並力挺制憲議會與新憲法,使政權能和平轉移,去年十二月舉行民主選舉選出新總統。

諾委會指出,雖然突尼西亞民眾仍面對政治、經濟及國家安全等諸多挑戰,但其表現彰顯對話的價值,重視國家的意識,以及公民團體在國家民主化的過程中可以擔當要角。

今年挪威諾委會共收到兩百七十三件提名,包括兩百零五名個人和六十八個組織。獲獎者可得一紙證書、金質獎章及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一六○萬元)獎金。

閱讀秘書/茉莉花革命

二○一○年十二月,家境清寒的廿六歲突尼西亞青年布瓦吉吉擺攤賣水果時因無照被警察取締,沒收貨品且遭羞辱,投訴無門的布瓦吉吉憤而在政府大樓前自焚,因燒傷嚴重,翌月去世。

當時突尼西亞失業率高,糧食等物價高漲,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一份美國外交電文,揭露時任總統班阿里家族與黑道掛勾及第一夫人斂財。布瓦吉吉自焚也引燃人民怒火,爆發大規模示威。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班阿里逃至沙烏地阿拉伯,結束廿三年的鐵腕統治,這場人民起義以突尼西亞國花命名為「茉莉花革命」。

受茉莉花革命影響,中東及北非地區陸續出現要求民主的抗議潮,並導致埃及、利比亞及葉門等極權政府相繼垮台,阿爾及利亞和巴林等國也有民眾示威,國際間也稱之為「阿拉伯之春」。(編譯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