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 反思健康不平等
2015-10-06 01:40:14 聯合報 張耀懋/台北醫學大學衛生政策暨健康照護中心副研究員、醫管系副教授(台北市)
如果每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可以接受病患捐匾致謝,無疑地,今年坎貝爾、大村智及屠呦呦三位得主,將會得到最多「華佗再世」的謝匾。

相對於過去是直接頒獎給對抗疾病的先驅者,到後來大部分是在生化、基礎生物機轉上的發現,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是近年來第一次轉向,對抗古老傳染病的公共衛生防治,這影響的是數億以上的人口健康與生命安全的領域。

只是受惠的病患可能是地球村裡最窮困的一群,既榨不出錢來,也沒有太多得終身服藥的後續商機。

印度一位專為窮人做心臟手術的外科醫師薛提(Devi Shetty)曾說,「心臟外科手術被發明以來,只有不到十%的人們可以使用得到。」因為其他大部分醫療的進步,是用在一般人享受不到的高端科技裡。因為那是顯學、那是商機。科學家窮其一生的精力,可能都只是在只能改善生活品質、去斑除皺,卻無法卻病救命的用藥裡打轉。在那裡有最具購買力的族群,吸引著藥廠、研究機構殫精竭力地應付需求,甚至創造需求。

誠如得主之一的大村智博士昨天說的,「這是一個不顯眼的領域。」不顯眼的研究領域,不顯眼的受惠族群。這也是近年來醫學發展始終擺脫不了的陰影。利益包裹在科技專業裡,引導研發走向閃閃金光處,創造出驚人的商機;但陽光下始終存在國際村底層對疾病最深層的恐懼,以及病患對求生最卑微的渴望。

對照本世紀以來,窮人人道關懷運動的風起雲湧,健康不平等的反思與再改造,本屆的諾貝爾醫學獎也正回應長久以來的失衡天平。

其實從SARS、結核病,甚至最近在南台灣肆虐的登革熱等新舊傳染病的登台及反撲,也正令人思索,過去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衛生成果,其實正隨著醫療角色的移轉,一點一滴地消失。「衛生」兩字,不只是捍衛健康,而更返照對抗傳染病,保衛生命的原始初衷。而這不僅是我們自己的,更是為地球村眾多族群的努力。

這也可能是本屆諾貝爾醫學獎頒給寄生蟲傳染病防治,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以及對生命與健康不平等上更進一步的體會。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願天下蒼生都能鼓瑟吹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