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之後…反思才能推進民主
2015-10-04 03:39:44 聯合報 嚴果維/大學教師(台北市)
杜鵑已遠颺,「颱風假」餘波仍蕩漾,網路上流傳一張調侃的圖片:柯P抓頭苦笑;放假,被一半人罵;不放假,被另一半人罵;乾脆放半天假,被全部人罵!

很好笑,卻不能一笑置之。「颱風假」事件凸顯台灣民主發展進入民粹撞牆的生動畫面;柯P因民粹而興也因民粹而愁,彰顯民主發展的階段性與結構性課題。

民粹的面貌多樣,多被認為是種政治文化狀態,最重要的共通性在(一)訴諸人民、(二)反菁英。人民的道德直覺、自身利益及常識,構成其最原始與素樸的基礎。

近年來,行動裝置普及,網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媒體人,也都是數位內容提供者,當下反應匯流成網路洪潮,按「讚」成風威力巨大,當者披靡。颱風放假事件就是好個案,船過或許無痕,但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或政治現象,其長期效應值得國人深思。

民粹的特徵,在於平民對於菁英不信任,一般百姓群起反抗特權、貴族與富人;激烈狀況下更將專家、高階官吏、民意代表、企業家、成功人士小丑化、妖魔化,斥之以「知識傲慢」、「專家冷血」、「晉惠帝」、尸位素餐等詞彙。表現於民主系統則為直接民主,呈現於新型政治操作,則為即時掌握網路民意、大數據分析。

從二○○八年美國歐巴馬選舉動員勝利,到中東的「茉莉花革命」,乃至去年底柯P市長的旋風式勝利,新竹市新人「奇蹟式」當選市長,這一波新民主浪潮席捲各地,方興未艾。

個別的民粹集結與社會運動,產生了一批「自然領袖」,有的領袖正式進入政治系統,成為地方首長或民意代表,攜帶了直接民主所賦予的期待,卻也進入被民粹終極厭惡的「彼方」;這是民粹主義的結構性問題,君不見,高舉「海選政務官」、「i-Voting」的柯P上任不到一年已進退維谷?

不分中外,有些民粹運動促成了新的政治團體(黨、連線、聯盟等),運動的領導人成了主席、召集人等,個人的領導功績及領袖魅力奠定其領袖地位,也經常禁錮其成為「萬年黨主席」的一枝獨「袖」,逐漸走向反面,落入民粹反感的特權階級。

當此大選前夕,各種新型政團如雨後春筍,各領風騷,台灣進入以網路為土壤的民粹2.0已然萌生,上焉者將攻占少數國會席次,席位在門檻邊緣起伏;中焉者,成為社會公民團體,執著於特定議題;下焉者,風生水起、此起彼落、泡起沫滅。

群眾的希望一再被點燃,又數度被澆熄,唯待大家江湖歷盡、起落看飽之後,才能生出下一波的反思,台灣民主演化也才會進入新的階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